背景
近年来,素食主义日渐流行。其原因包括减肥、保护动物以及追求更健康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减少甚至完全不吃肉类。
然而,你有考虑过不吃肉对心理健康的可能影响吗?
在我们的认知中,传统观点认为吃素的人由于清淡的饮食结构而心态平和、精神状态更好;而吃肉则更可能引发身体炎症反应,使人情绪更易怒。因此,在面对心理不适如焦虑时,许多人选择通过饮食调节来达到平衡,甚至尝试全素饮食以求身心协调。
近日,国际情感障碍学会会刊《情感障碍杂志(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刊登巴西一项新研究证实,不吃肉的人更容易抑郁。他们对来自巴西成人健康纵向研究的14216名年龄在35至74岁之间的参与者的相关数据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和分析,并通过食物频率问卷调查了解了这些参与者在过去12个月内的食物摄入状况,以此评估他们的抑郁发作情况,涵盖轻度、中度和重度抑郁等不同程度。 与吃肉的人群相比,不吃肉的人抑郁发作的风险增加了165%。 在营养摄入上,不吃肉的人相比吃肉的人,其总体热量、蛋白质、脂肪、欧米伽3脂肪酸、维生素B6、维生素B2、维生素D、铁和锌的摄入量均较低。 不吃肉的人每天摄入的超加工食品(对健康不利)量更多。 吃肉人群和不吃肉人群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或健忘的几率分别为15.5%和24.4%。
那么,肉类为何能增强我们的精神世界呢?
大脑宛如一辆高档汽车,只有提供优质燃料(即营养),它才能高效运转。
而肉类,正是这样一种顶级“燃料”。它富含滋养神经、养护大脑的营养成分:
维生素B12:对DNA合成至关重要,参与神经递质的合成,与多种神经精神疾病相关。缺乏B12可能导致情绪障碍等症状。
锌: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锌水平较低,而肉类如鸡肉、牡蛎是锌的主要来源。
铁:铁是大脑创建神经递质的必需辅因子,缺铁可能导致抑郁、焦虑等症状。肉类是铁的良好来源。
Omega-3脂肪酸:缺乏Omega-3会增加精神疾病风险,而肉类如三文鱼、凤尾鱼等富含这种脂肪酸。
维生素D:在调节情绪和防止抑郁中发挥作用,肉类如牡蛎、三文鱼等富含维生素D,且肉类中的脂肪有助于维生素D的吸收。
此外,肉类还富含其他对精神健康有益的维生素B、硒等营养成分。
神经递质是大脑区域间交流的“信使”,对情绪、情感和认知功能有显著影响。动物蛋白吸收率高、营养丰富,且富含合成神经递质所需的氨基酸,如色氨酸、酪氨酸等。色氨酸是生产血清素的必需氨基酸,缺乏可能导致抑郁等症状;酪氨酸则是制造多巴胺等神经递质的必需物质,对注意力、记忆、情绪稳定等至关重要。鸡蛋、三文鱼、牛肉等食物中富含这些氨基酸。
当然,吃肉也需有度。以下四句话总结健康吃肉的原则:
多吃白肉少吃红肉:白肉如禽肉、鱼肉蛋白质含量高、脂肪含量低,特别是鱼类富含不饱和脂肪酸,有益心脑血管健康。
多吃鲜肉少吃加工肉:加工肉制品如培根、火腿等可能增加癌症风险,建议多吃新鲜肉类。
多吃瘦肉少吃肥肉:肥肉主要成分是脂肪,血脂高者应少吃;瘦肉则富含蛋白质和微量元素。
多低温烹调少油炸煎烤:高温烹调会破坏营养素并产生有害物质,建议采用蒸、煮等低温方式烹调肉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