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荣军医院 http://www.mzrjyy.com 梅州荣军医院成立于2014年,前身为丰顺县荣军医院,坐落于丰顺县汤坑镇下村村(原东联华侨中学)。2017年经梅州市卫生行政部门批准为二级精神病专科医院。医院占地面积约3.5万平方(一期开放1.5万平方),拥有数字化医学影像诊断系统、迈瑞彩超、迈瑞生化、无抽搐电休克仪(MECT)、计算机认知行为矫正治疗系统、生物反馈仪、经颅磁刺激仪、32位视频脑电图、惠诚心理测验系统以及韦氏智力测验系统等医学辅助诊断设备及先进齐全的精神心理康复诊疗设备。开设了精神科三个病区,并设立了心理咨询和精神科两个门诊。 Mon, 02 Dec 2024 21:31:19 +0800 zh-CN hourly 1 https://www.s-cms.cn/?v=4.7.5 一面锦旗,一份信任,更是一份认可 Mon, 02 Dec 2024 21:31:19 +0800
一面锦旗,一份信任,更是一份认可


图片



纸短情长
医患情深
一封手写感谢信


一面锦旗,凝聚着患者及家属的一份信任、一份认可,更是医护团队的一种责任。11月20日,患者李女士为表感激之情,将“守护心灵,点燃希望”的锦旗送至三病区主任郑桂斌手中,感谢郑主任对她治疗期间给予的帮助及提供优质的诊疗服务。朴实的言语,鲜艳的锦旗,彰显着医患之间的真诚与和谐,同时也是对医护团队精湛的医术和温暖的人文关怀给予高度评价。

图片 

郑主任对待工作认真负责,始终以最高的标准要求自己,确保每一项诊疗都准确无误。他对患者充满耐心和细心,总是以温暖的态度倾听每一位患者的需求,用心解答他们的每一个疑问。他凭借丰富的经验和精湛的诊疗水平,为无数患者带来了健康和希望。在他的职业生涯中,不仅治愈了精神上的病痛,更温暖了患者的心灵。

图片 

锦旗悬于墙而挂于心,体现了患者对医护人员的充分认可,也凝聚了患者对我们的要求和期盼,一声声赞叹的背后是一个个工作人员不畏艰苦、夜以继日地坚守。今后,我院将继续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的办院方针,致力于为人民群众提供更高效、更便捷、更可靠的医疗服务,以精湛的技术、贴心的服务和无上的责任造福更多的患者,为患者传递关怀与希望,承载起生命赋予的重托!

END
图片



]]>
广东人的立冬饮食推荐 Mon, 02 Dec 2024 21:31:19 +0800
图片


立冬三候

一候水始冰

立冬时节,水面开始结成冰


二候地始冻

此时,土地也开始冻结


三候雉入大水为蜃

“雉”指的是野鸡一类的大鸟,“蜃”为大蛤,因两者线条和颜色相似,古人便打趣地认为,雉到立冬后便变成大蛤了。




“立冬”是冬季的第一个节气

习惯上

民间常把这一天当作冬季的开始


图片


“立冬补冬”

是民间数千年的习俗

一到立冬

广东人就会欢聚一堂

热热闹闹地开怀大吃

那么,广东立冬最爱吃什么呢?


图片
打边炉


图片


广东人称火锅为打边炉。广东人重汤头,因此粤式的打边炉自然也以好的高汤为底,加上各式海鲜、山珍入味,蘸料则以沙茶酱为主。


图片
姜母鸭


图片

姜母鸭起源于福建,而后传至广东。它既能气血双补,同时搭配的鸭肉有滋阴降火功效,滋而不腻,温而不燥,适合于秋季和冬季食用。


图片
炣饭


图片


俗话说“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冬季进补,在广东潮汕地区有吃“炣饭”的习俗。据说立冬当天进补,营养成份最容易被人体吸收。立冬当日,吃上一份香喷喷的炣饭,养生又美味。


图片
羊肉炖萝卜


图片


立冬前后天气越来越冷,为了适应季节的转换和气候的变化,民间有立冬进补之食俗,这个时候进补可以吃些羊肉和萝卜。有“冬令补品”美誉的羊肉,配以“小人参”之称的萝卜,既能御风寒,又有益气补虚,温中暖下之效。


图片
猪肚鸡养生汤


图片


当猪肚遇上鸡,一拍即合,就有了颇受岭南人喜爱的名菜“猪肚鸡” 。有着“凤凰投胎”美誉的猪肚鸡,是广东客家地区酒席必备的餐前用汤,汤浓中带清澈,充满浓郁的药材味和胡椒的香气。寒冷的冬日,来上一锅热腾腾的猪肚鸡汤,不仅香醇可口,更是营养滋补。


图片

图片


]]>
有个自杀率极高的精神疾病,为什么平均需要8年才能确诊? Mon, 02 Dec 2024 21:31:19 +0800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图片



]]>
健康生活方式与抑郁症和抑郁后痴呆的相关性 Mon, 02 Dec 2024 21:31:19 +0800

引言




图片
图片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健康疾病,在全球范围内影响着数百万人。不幸的是,抑郁症还会增加晚年患上痴呆症的风险。

图片

详情

根据2019年发布的《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报告,自1990年起,精神障碍始终位列全球十大主要疾病负担之一。2019年,抑郁症占精神障碍所致伤残调整生命年的37.3%,影响了全球大约4.7%的人口。

图片

图1:2019年按精神障碍、性别和年龄分列的全球DALY

据估计,曾患抑郁症个体的复发率介于75%至90%之间。复发性抑郁症对个体的生活质量、人际关系以及日常功能具有显著的长期影响。众多研究已经探讨了基于可调整的抑郁症风险因素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干预措施的有效性,为解决当前抑郁症患者在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中所遇到的局限性和并发症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路径。

然而,以往的研究由于样本量相对较小以及随访时间较短,未能深入探究生活方式因素如何影响抑郁症的预后。此外,各种生活方式因素之间的潜在关联性和相互作用也尚未得到系统的分析。



BMJ Mental Health期刊发表了一篇名为《Healthy lifestyle and the risk of depression recurrence requiring hospitalisation and mortality among adults with pre-existing depression: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译: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需要住院治疗的抑郁症复发风险和既往抑郁症患者的死亡率: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的论文。
该研究对有抑郁病史的成年人坚持综合健康生活方式与抑郁复发住院风险及死亡风险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量化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相较于健康生活方式评分最低的既往抑郁患者,那些坚持更健康生活方式的个体,其抑郁复发住院风险降低了27%(风险比HR=0.73,95%置信区间CI:0.69-0.77),死亡风险也相应降低了22%(风险比HR=0.78,95%置信区间CI:0.68-0.91)。
在那些吸烟较少、适量饮酒、遵循健康饮食和睡眠习惯、就业时长更长或更多接触绿地空间的既往抑郁患者中,首次抑郁复发住院风险较低,可能因此获得更为显著的健康效益。

图片

具体而言,文章涉及到的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图片
1、适量饮酒
图片
酒精有兴奋神经的作用,使大脑抑制功能减弱,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强,有解除疲劳、兴奋精神的作用。另外,红酒中含有一定量的褪黑素,而褪黑素具有调节生物体的昼夜节律的作用,睡前喝酒有助于缓解失眠,帮助入睡,此外红酒中还含有白藜芦醇、单宁、多酚等植物化学物,具有抗氧化、抗癌、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

图片

图片
2、健康饮食
图片
食物多元化:每天要吃新鲜的蔬菜水果、蛋白质等食物,还要食用含丰富维生素。矿物质的食物,尽量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的食物。有利于患者增强体质,拥有健康的体魄。

图片

图片
3、经常锻炼身体
图片
长期锻炼可以使人体血液中的白细胞介素增多,增加自然杀死细胞的活性,促使身体释放兴奋应力激素,从而提高人体的免疫力。
图片
图片
4、健康睡眠
图片
健康的睡眠应该符合适当的睡眠时机,相对合适的持续的睡眠时间,较高的睡眠质量、正常的睡眠结构。健康的睡眠质量能够助于恢复体力、增强免疫力,有利于战胜疾病和身体康复。
图片
5、不吸烟
图片
长期吸烟会造成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烟草中含有多种有害物质,如尼古丁、一氧化碳、焦油等,这些有害物质对气管,口腔,肺部等均有伤害。长期吸烟还会对血管健康不利,还有可能引起血栓,诱发心脏疾病。长期吸烟还有可能会造成其他系统的致癌性。唇癌、舌癌、口腔癌、食道癌、胃癌、结肠癌的发病率都与吸烟存在一定的关系。
图片
6、经常参加社交活动
图片
社交活动是消除孤独感的有效途径。在社交中,人们能够建立更紧密的人际关系,分享彼此的喜怒哀乐,从而降低孤独感,提高幸福感。

图片

与他人分享生活、工作中的困扰,能够获得理解和支持,减轻压力和焦虑感。社交活动中的轻松愉悦氛围,有助于缓解紧张情绪。在社交中得到他人的认可和赞扬,能够提高个体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积极的社交体验有助于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 社交活动还能够促进大脑中与愉悦相关的神经递质的分泌,如多巴胺和内啡肽,有助于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这些因素各自对抑郁症风险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1、健康睡眠(每晚7至9小时)能将抑郁症风险降低22%;

2、频繁的社交联系降低18%的风险;

3、定期锻炼可降低14%;

4、不吸烟可降低20%;

5、适度饮酒和健康饮食分别降低11%和6%

研究还探讨了健康生活方式如何通过影响大脑结构、免疫系统和新陈代谢来预防抑郁症。例如,良好的睡眠和锻炼不仅有助于情绪调节,还能改善大脑中与情绪相关区域的结构,如海马体和前额皮质,从而增强心理健康。
此外,社会支持和人际关系在预防抑郁复发中起着关键作用。孤独感和缺乏社交联系被认为会损害免疫系统,增加抑郁症的风险。因此,保持良好的社交活动对于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图片
综上所述,健康的生活方式不仅能显著降低抑郁症的发病率,还能有效减少其复发风险。这些发现强调了在心理健康管理中采取积极的生活方式的重要性,尤其是对于有抑郁家族史或遗传风险的人群。通过教育和推广健康生活习惯,可以帮助更多人改善心理健康状况。



]]>
寻找“平衡点”——别让压力拖垮了你的大脑 Mon, 02 Dec 2024 21:31:19 +0800
健康来源于运动
生命不息,运动不止

生活和工作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一句话——压力就是动力。在这种观点下,压力戴上了牢固且正向的“励志”面具,让人看上去:压力没有什么不好,压力是进步的前提,压力越大越能促使你挑战极限……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

哈佛大学医学院临床副教授、神经精神医学领域专家约翰·瑞迪,在其著作《运动改造大脑》中表示,压力能促进能量补给,也能拖垮大脑,因此,寻找压力的“平衡点”显得尤为重要。


大脑只占身体重量的3%,但消耗可用能量的20%

为了给肌肉和大脑预期的活动提供能量,肾上腺素立即开始把糖原和脂肪酸转化成葡萄糖,尽管流经血液的皮质醇起效速度比肾上腺素慢,但它的影响范围之广令人难以想象。

在应激反应过程中,皮质醇有许多不同的帽子,其中一顶是管理新陈代谢的“交通警帽”。皮质醇代替肾上腺素履行职责,发信号示意肝脏向血液中提供更多的葡萄糖,同时使非重要组织和器官的胰岛素受体停止工作,并关闭某些交叉路口,这样葡萄糖只会运送到与“战斗或逃跑”有关的重要区域。

这种策略的目的是让身体产生胰岛素耐受性,从而使大脑获得充足的葡萄糖。同时皮质醇开始重新储存能量,也可以说是补充被肾上腺素的活动消耗殆尽的能量。这是把蛋白质转化成葡萄糖,并开始储备脂肪的过程。

正如慢性压力过程那样,要是整个过程一直持久不衰,那么皮质醇的这种作用会导致以腹部脂肪的形式蓄积过剩的能量(皮质醇持续不断的作用也解释了为什么有些马拉松运动员尽管一直在训练,却仍有小肚腩,他们的身体从来没有机会充分恢复)。我们继承的应激反应伴随的问题是,它蓄积起来的能量储备没有得到利用。

在应激反应的最初阶段,皮质醇还促进IGF-1的释放,这种因子是激活细胞过程中的一个关键因素。大脑是葡萄糖的重要消费客户,尽管只占我们身体重量的3%,但会消耗掉可用能量的20%。大脑没有储存能量的能力,所以皮质醇持续输送葡萄糖的作用对大脑正常功能而言是至关重要的。用于运行的能量预算是固定的,因此大脑已进化至在必要时挪用能量资源,这意味着心理过程具有竞争性。

身体绝不可能使所有的神经元同时发出信号,所以假如一个神经元网络活跃起来,它的发生必定以抑制另一个神经元网络作为代价。慢性压力的问题之一是,一旦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消耗大量能量来保持系统的警觉状态,那么大脑的思维功能所需的能量就会被侵占。

压力教我们的事,是人类的集体智慧

把压力处境刻录成记忆的行为,显然是一种具有进化优势的适应性行为。它是人类得以生存下来的共同智慧,而皮质醇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20世纪60年代,神经学家布鲁斯·麦克伊文首次在老鼠大脑的海马体上发现皮质醇受体,随后在恒河猴脑内也发现同样的物质。而现在,我们知道人类大脑内也存在皮质醇受体。最初,这个发现让科学家感到害怕,因为当时已有实验证实,在皮氏培养皿内,压力激素会毒害大脑细胞。“在增加这些记忆的过程中,皮质醇到底起了什么作用呢?”他问道,“目前我们只能说,当压力记忆形成时,如果海马体上缺乏足够的皮质醇受体,学习的有效性就会减弱。但具体的细节还在探索中。”

就像压力一样,似乎皮质醇也没有简单的好坏之分。少量的皮质醇会促进记忆的形成,而大量的皮质醇会抑制记忆,当皮质醇超负荷时反而会毁坏神经元之间的连接,破坏记忆。海马为记忆提供时间、地点、事件和方式的背景,而杏仁核则提供恐惧或激动的情感内容。在前额叶皮质的指挥下,海马会对各种记忆进行比较,然后说:“别担心,那是一根树枝,不是蛇。”因此,只要海马体不处于过度激活状态,它就有关闭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并关闭应激反应的能力。


拉响警铃的几分钟内,大脑内主要的压力因子——皮质醇、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和去甲肾上腺素与强化谷氨酸盐的细胞受体相结合。谷氨酸盐是负责海马内所有信号发送的兴奋型神经递质,因此提高谷氨酸盐的活力,可以加快海马体的信号传递过程,同时改变突触上的动态。这样,每次发送一个信息时,产生信号冲动越容易,所需的谷氨酸盐量就越少。因此,应激反应首先增强了长时程增强效应,也就是记忆的基本机制。

压力太大时,我们失去了形成无关记忆的能力

短期记忆可能由海马神经元兴奋性的提高所致。当皮质醇达到最高水平时,细胞内的基因启动了,这些基因可生产更多蛋白质,为更多树突、更多受体及更大突触的形成提供所需的细胞原材料。在这里一切都变得匪夷所思。新增加的细胞巩固了生存记忆,同时使那条回路中的神经元不接受其他需求。一个神经元可能参与无数个记忆,但一个原本可能形成的记忆如果在遭受压力期间出现,那么这时要召集神经元参与形成新的神经回路会更加困难。它需要超过一定的阈值,才能形成记忆。

这很可能解释了为什么在出现应激反应时,与压力因素无关的记忆会受阻。这还有助于我们了解:为什么慢性压力导致皮质醇水平居高不下后,会使人很难学习新知识?为什么心情沮丧的人会出现学习困难?不仅仅因为动力缺乏,还因为海马神经元已经支持它们的谷氨酸盐系统,而排斥次要的刺激。它们已经完全被压力占有。

针对人类的研究还表明,过量的皮质醇会阻碍人类使用已有的记忆,所以真的发生一场大火时,人们会忘记紧急出口的位置,也可以说,那条记忆回路被中断了。压力太大时,我们失去了形成无关记忆的能力,而且也可能无法恢复曾经有过的记忆。




]]>
社交禁忌:不要随意贬低他人 Mon, 02 Dec 2024 21:31:19 +0800

古语云:“三年学说话,一生学闭嘴。”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言语的力量不可小觑,一句无心之言可能会引发误会甚至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

作家马克吐温曾说:“良好的教养在于隐藏我们对自己较佳的评价,以及隐藏我们对他人较差的评价。”在人际交往的广阔舞台上,每个人都扮演着独特的角色,共同编织着复杂而微妙的社会关系网。这张网中,尊重与理解是维系和谐氛围的基石,而随意贬低他人则是破坏这一平衡的锋利刀刃。


01
  一些初入职场的年轻人心高气傲,认为自己只要凭借自己的一腔热血就能比前辈更有效率地完成工作,而没有虚心向同事学习,最终只能是眼高手低,连最基本的小事都做不好。所以说对于他人的做法应该先尊重,如果发现问题,应该及时沟通,才能更好地完成工作。年轻人必须从错误中汲取经验,树立值得信赖的个人形象,从而铺就能发挥自己真才实学的好平台。

图片


02
  战国时期的一位名为乐毅的谋士,他是燕昭王的门客,协助燕昭王治理燕国。后来,他率领赵、秦、韩、楚、燕五国的联军东伐齐国,纵横驰骋,用恩威并施攻取了齐国七十余座城池。但是,后来燕昭王去世后,燕惠王继位,田单使用历史上常用的“离间计”,使燕惠王召回了乐毅,并取代乐毅任命了骑劫为将领,结果燕国在田单率领的齐军攻击下完全崩溃。乐毅五年之功也功亏一篑。然而,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乐毅仍然能够审时度势,明智地进退,充分体现了他对君臣关系的理解。同时,乐毅还说过一句话:“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去国,不洁其名。”这句话的意思是古代的君子与朋友绝交时,绝不会说对方的坏话;忠臣离开国家时,也不会自我开罪。这句话也使得乐毅在后世受到了深深的敬仰。

图片

  本文将探讨为何不应随意贬低他人,以及这一行为对个人和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


一、贬低他人的心理动因


图片
   随意贬低他人往往源于个人的不安全感、自卑感或是优越感的过度膨胀。一些人可能通过贬低他人来提升自己的自我价值感,试图在心理上占据高位,掩盖自己内心的不足。然而,这种行为如同建立在沙滩上的高楼,外表看似坚固,实则不堪一击,因为它建立在对他人的不尊重之上,缺乏真正的内在力量。
图片

图片




二、贬低行为的即时伤害


图片

1、情感创伤:被贬低者会立即感受到情感的伤害,自尊心受损,甚至产生自我怀疑和抑郁情绪。长期遭受贬低还可能导致心理健康问题,如自卑、焦虑和社会退缩。

2、信任破裂:贬低行为破坏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基础,使得原本可能友好的关系变得紧张甚至敌对。信任一旦失去,重建将异常艰难。

3、沟通障碍:贬低不仅阻碍了有效沟通,还可能激发对方的防御机制,导致对话陷入僵局,问题无法得到妥善解决。

图片

图片


三、长远的社会影响


图片

1、文化氛围恶化:如果贬低他人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整个社会将弥漫着一种消极、攻击性的氛围,不利于形成包容、理解的社会文化。

2、创新能力受限:在贬低文化的熏陶下,人们害怕犯错,担心被嘲笑,从而抑制了创新思维和冒险精神的发展。

3、人际关系疏离:持续的贬低行为会加剧人际关系的疏离感,人们变得更加封闭,不愿开放心扉,社会凝聚力和合作精神减弱。

图片





四、构建正面交流的环境

1、培养同理心:学会换位思考,理解他人的感受和立场,用同理心去倾听和回应,减少误解和冲突。

2、积极反馈:鼓励正面交流,给予建设性反馈而非简单贬低。正面的鼓励和认可能够激发人的潜能,促进个人成长。

3、自我反思:意识到自己的言行对他人的影响,定期进行自我反省,及时调整不当的沟通方式。

4、倡导尊重文化: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通过教育、媒体等多种渠道弘扬尊重他人、包容差异的价值观,营造健康向上的社交环境.

图片



每个人的生活方式不同,处世之道各异,你不喜欢的不一定是错的,看不顺眼的未必不对,人不能总拿自己的眼光去衡量别的人或事,更不能以自己的价值观为标准来评判别人。否则,你怎么贬低别人,别人就会怎么贬低你。你可以不勇敢,但是你不能诬蔑别人的勇敢;你可以不伟大,但是你不能否定别人的伟大;你可以不崇高,但是你不能贬低别人的崇高;没有人强求你高尚,但是不允许你蔑视高尚;你尽可以做你的“真小人”,但是你不能辱骂别人是“伪君子”。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应该遵循尊重、理解和包容的原则,共同创造一个更加温暖和积极的社交环境。我们要铭记,每个人的价值都应得到认可和尊重,而真正的强大则源于内心的充实和对他人的友善。



图片


]]>
饱经失眠困扰的“打工人”:「996」都不算什么! Mon, 02 Dec 2024 21:31:20 +0800

面对疾病,不要抱有侥幸心理或拖延不治,这只会给自己和家人带来更多的伤害!



打工人是辛苦的。

但打工人里最辛苦的,不是“996”,而是那些资深失眠患者。

图片

中国睡眠研究会的一项大型调查显示,中国成年人失眠的患病率高达58%,与其他发达国家的情况相似甚至更严重。

也就是说,大部分人都受到了失眠的困扰。

为了能够早点睡着,大家使出了浑身解数:挡光眼罩、隔绝耳塞、更有包裹力的记忆海绵枕甚至给卧室装上隔音板……

然而,这些招数试过之后才发现“然并卵”(然而,并没有什么作用)。

图片

1

造成失眠的原因

失眠的促发因素不尽相同,想要解决失眠问题之前,先得弄明白一个问题:你是因为什么才失眠的?

图片

1、被动失眠

  • 家人或舍友有睡觉打鼾、磨牙、夜惊梦魇的问题;

  • 加班、轮班等工作方式带来的睡眠问题;

  • 环境因素造成的失眠等等。

2、生理方面的病痛


身体的不适也会直接在睡眠方面反映出来。比如:


  • 神经系统疾病(阿尔茨海默症、头痛、帕金森等);

  • 肺部疾病(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

  • 心血管系统疾病(心绞痛、心脏病发作、心力衰竭、心悸、高血压等);

  • 胃肠道疾病(胃食管反流、消化性溃疡病等);

  • 关节炎、纤维肌痛和慢性疲劳综合征等等。

记住:任何身体上的不适都有可能导致失眠,因此千万不要忽视睡眠问题,有问题尽快就医。

3、精神心理方面的折磨


与睡眠有关的精神障碍最常见的是下面三类:


  • 心理障碍(如抑郁症和双相情感障碍);

  • 思维障碍(如精神分裂症);

  • 创伤后应激障碍(包括恐慌症和焦虑症)。


长期失眠直接导致睡眠不足,而睡眠不足的代价有多大,你知道吗?

图片

2

失眠的影响有多大

失眠,睡眠不足远不止黑眼圈、脱发这么简单!

图片

难怪有人说:女人失眠等于毁容,男人失眠等于失业,老人失眠等于折寿。


1、变丑

美国《睡眠》杂志的一个研究显示,睡眠不足会损害皮肤的完整性,导致经表皮失水增加,你的皮肤就会变差出现黑眼圈、皮肤老化的情况。

2、变胖

熬夜在扰乱内分泌系统时,也会使人体代谢产生异常,而如果脂肪代谢出现问题,就会诱发肥胖。

3、记忆力下降

熬夜者的交感神经在夜晚保持兴奋,到了白天就会出现没精神、头昏脑涨、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等。时间长了,就会出现神经衰弱、失眠等问题。

睡眠科学家还发现,睡眠不足造成毒性蛋白在脑内堆积,可能引发阿尔茨海默病。

4、免疫力下降

经常处于熬夜、疲劳、精神不振的状况,人体的免疫力会跟着下降,感冒、过敏等就会不期而至地找到你头上。

5、诱发癌症

长期睡眠不足引起的生物钟紊乱,会增加得癌风险。有研究表明,夜班工作达30年以上的女性,患乳腺癌的几率增加2倍。

6、诱发心脏病猝死

长期熬夜,可能会引起心脏供血不足,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甚至会导致猝死风险。

这么多危害,可见睡眠不足就等于在慢性自杀。

图片

3

如何改善睡眠?

图片

1、心理调节


避免过度担心,怕失眠往往会导致更严重的失眠,要持乐观态度,认识到失眠也是可以调节的,也是可以治疗的。

2、作息调节


养成规律的生活习惯,起床、吃饭、运动、工作、睡眠时间相对固定,按时起床、按时睡眠。减少白天睡眠时间,避免下午小睡。拒绝睡不着却总还赖在床上想补觉的做法。

3、饮食调节


多摄入富含 B族维生素、钙、镁等微量元素的食物,避免过饥过饱,避免咖啡、浓茶、饮酒刺激,睡前可进食牛奶以助睡眠。

4、运动调节


每次运动30分钟,活动宜放在睡前5小时。

5、睡眠环境调节


安静、舒适、整洁、温度、光线适宜的睡眠外环境,保持轻松、愉悦、宁静的心理内环境。

6、如果睡眠难以自我调节,请及时寻求医生的帮助


精神卫生机构一般都设有医学睡眠科,可以给您更专业的指导和帮助。

抑郁症、焦虑症、失眠症、精神心理障碍、植物神经紊乱等,不要抱有侥幸心理或拖延不治,这只会给自己和家人带来更多的伤害!




]]>
长期处于压力下,身体会发生什么? Mon, 02 Dec 2024 21:31:20 +0800




]]>
预制朋友圈兴起:社交焦虑下的无奈选择 Mon, 02 Dec 2024 21:31:20 +0800

图片

引言


朋友圈是人们在社交过程中展现自己丰富多彩生活的一个重要途径,是让别人了解自己的一张重要名片。最近,提前编写朋友圈文章及拍摄照片的做法在网络流行起来。预制朋友圈的兴起反映了人们在面对社交焦虑时的无奈选择。

在社交媒体上,人们既渴望被人了解,又受到巨大的社交压力,担心自己的分享不够精彩、不够有趣,被边缘化。因此,他们希望通过不断更新状态来维持自己的社交形象。为了缓解这种焦虑,一些人选择提前准备朋友圈内容,以确保在关键时刻能够“拿出手”,通过提前准备内容来减少在即时创作过程中的压力和焦虑感。

如今,很多人的微信通讯录中囊括了形形色色的人,朋友圈中不再只有朋友,“预制朋友圈”也是“印象管理”中的一环。前不久的十一国庆黄金周,许多网友出去旅游拍了成百上千张照片,但是不会一次性发完,而是在接下来一段时间分批次发朋友圈。

有网友表示,“一个月你们还是太年轻了,我都是预制5年内的,20年旅游的我还没发完呢。”



其实,“预制朋友圈”的说法是新瓶装旧酒,和过去提前保存在草稿箱、设置定时发送的做法异曲同工,它在“出片为王”的今天提供了一种更讨巧的选择,也适应了年轻人的社交需求。

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预制朋友圈的现象逐渐兴起,这背后折射出的是人们在社交焦虑中的无奈之举。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人们既渴望被他人理解,又承受着巨大的社交压力,担心自己的分享不够吸引人,从而被忽视或边缘化。因此,他们选择不断更新状态,以精心塑造自己的社交形象。为了减轻这种压力,一些人开始提前准备朋友圈的内容,以确保在关键时刻能够发布出令人满意的动态,从而避免在即时创作过程中产生的焦虑和不安。

然而,朋友圈的本质在于其即时性和真实性。预制朋友圈作为社交媒体时代的一种独特产物,与传统的面对面交流模式截然不同。在现实社交逐渐减弱的情况下,人们更倾向于在网络世界中寻求联系,而朋友圈则成为了他人评价和了解我们的重要依据。但基于虚拟内容的社交关系看似紧密,实则充满了疏离感。预制的内容往往缺乏即时的情感交流和真实感,当人们发布预制的朋友圈时,他们可能并不处于当时所描述的状态或情境中,这种时空的错位使得朋友圈失去了其原有的情感价值。

预制朋友圈的兴起也在悄然改变着我们的社交关系。随着朋友圈中“陌生人”的增多,发布朋友圈变成了一场精心策划的表演,发言者需要思考如何通过内容吸引关注、赢得认同,同时又要避免过度炫耀或暴露隐私。这种策略性的思考使得朋友圈的发布成为了一种高度复杂的社交技巧。

更深层次地,预制朋友圈的兴起也促使我们思考社交媒体上互动的本质与价值。一方面,预制朋友圈让我们在面对社交媒体时更加从容和自信;另一方面,它也让我们开始反思社交媒体在人际交往中的真正作用。当朋友圈的内容不再完全是即时的生活记录时,我们是否还能从中感受到朋友们的真实情感和生活状态?当分享变得不再即时,我们如何以更直接和真实的方式与朋友们建立联系?

正如美国作家尼古拉斯·卡尔所言:“在数字世界里,人们展示的往往是对生活的诠释,而非生活本身。”我们应该认识到,预制朋友圈只是社交媒体上的一种表达方式,而非生活的全部。我们应该保持对生活的感知与表达能力,珍惜与亲朋好友之间的真实交流。社交媒体应该成为连接现实与虚拟世界的桥梁,而不是造成隔阂的鸿沟。毕竟,真实的生活是无法预演的,而我们的情感交流也需要真诚和即时。


]]>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冲动攻击行为与认知功能损害:相关性研究进展 Mon, 02 Dec 2024 21:31:20 +0800



图片

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 disorder,BPD)是一种具有复杂临床表现的多因素疾病,其特点是情绪高涨与低落交替出现,伴随着活动增多或减少、行为不受抑制或动力缺乏等变化。这种疾病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情绪调控,还可能导致认知缺陷、睡眠/觉醒异常及高比例的共病,从而进一步加剧患者的功能损害和自杀风险。近年来,关于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冲动攻击行为与认知功能损害之间的相关性研究日益受到关注。


图片




发表于国际精神病学杂志的一篇论文《双相障碍患者冲动攻击行为与认知功能损害相关性研究进展 》提出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冲动攻击行为与认知功能损害之间存在相关性。
01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冲动攻击行为
冲动在临床上被定义为个体倾向于对自己或他人做出迅速、无计划的、不考虑会带来负面影响的行为倾向。在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中,冲动攻击行为尤为常见,尤其在躁狂发作期间更为显著。这种攻击行为多为冲动性攻击,即患者往往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导致出现攻击性举动。
研究表明,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冲动攻击行为与其社会心理因素、共病及情绪状态息息相关。例如,童年经历的虐待、父母的教养方式、成年后的家庭和经济状况等社会心理因素,以及长期形成的人格特征、无助感、自尊受挫的应对方式等,都可能导致患者更容易出现冲动攻击行为。此外,共病如焦虑障碍、物质滥用和冲动控制障碍等,以及自杀风险高、伴随躯体疾病多等特征,也进一步增加了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攻击行为的发生风险。
图片




02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认知功能损害
认知功能被定义为人脑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其中包括分辨、整合信息以及对其进行加工处理,从而形成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综合能力。这个能力包括记忆、计算、时间感知、空间方向感、结构理解、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以及执行能力等方面。近几年来有关方面专家发现双相情感障碍具有显著的神经认知损害,并提出针对双相情感障碍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试验。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价量表进行测试的研究表明,稳定期双相障碍患者存在明显的注意、记忆和执行功能等认知功能损害,与病程长短存在一定的相关性。采用持续操作测验(CPT)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评估与比较其认知功能同样发现,双相Ⅰ型障碍与双相Ⅱ型障碍患者均存在多维度的认知功能损害,双相Ⅰ型障碍患 者在注意障碍、认知转移能力等方面受损的程度重于双相Ⅱ型障碍患者。双相Ⅰ型障碍患者任务管理能力损害较明显,双相Ⅱ型障碍患者注意力损害较明显。

图片




图片




03
冲动攻击行为与认知功能相关性
现在人们普遍认识到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在认知领域遭受的损害主要发生在疾病的早期,并且越来越多人主要受到情感发作期的影响。认知障碍不仅存在于双相Ⅰ型情感障碍患者中,也存在于双相Ⅱ型情感障碍患者中。此外,荟萃分析的数据表明,有精神病史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相比双相Ⅰ型情感障碍更常见)表现出更明显的认知损害,即使在情感缓解期也是如此。
有学者认为神经心理功能缺陷可能成为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攻击行为的预测因素。相关研究显示,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执行功能存在显著缺陷,包括反应抑制、延迟满足和注意力等方面,同时他们在反应速度、辨别能力和获取奖赏等方面与正常对照组存在差异。这表明执行功能存在缺陷。研究还发现,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行为更加冲动。
图片




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认知功能损害已成为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主要症状之一,并对患者的社会功能康复和预后产生重要影响。攻击行为也是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常见的症状之一,不仅对患者本人和其他人造成伤害,还增加社会和家庭心理和经济负担,加剧人们对精神疾病的恐惧和歧视。正确认识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攻击行为有助于减少其发生。同时,正确评估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神经认知功能损害与冲动攻击行为之间的关系,无论对患者本人还是其家庭,甚至对社会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通过改善认知功能来减少冲动攻击行为的发生,将会给个人和社会带来巨大的好处。
04
结论与展望
综上所述,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冲动攻击行为与认知功能损害之间存在密切的相关性。正确认识和处理这种相关性对于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未来,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冲动攻击行为与认知功能损害之间的具体机制,以便为患者提供更加精准和有效的治疗方案。同时,我们也需要加强患者的社会心理支持和治疗干预,以减轻其疾病负担并提高生活质量。
图片





]]>
数羊之夜:探索失眠症的奥秘与应对 Mon, 02 Dec 2024 21:31:21 +0800

失眠(英语:insomnia)是持续出现睡眠启动困难、睡眠维持困难、睡眠品质下降,并引发日间功能障碍的一种睡眠障碍。其表现可能有不易入睡(难以入眠)、很难维持较长时间的深度睡眠(难以维持睡眠)、睡眠时间减少、早醒、易醒、多梦,或是醒来后缺乏清醒感等。


图片



‌中国成年人失眠发生率高达38.2%,存在睡眠障碍的人数高达3亿‌。‌失眠的原因多种多样,包括工作压力、不良生活习惯、生物节律紊乱、慢性病困扰等。这些因素会导致睡眠质量下降甚至失眠,长期失眠容易导致免疫力下降、记忆力减退等健康问题。




图片


提到失眠很多人会联想到数羊这个缓解失眠的方法。“数羊”这一方法起源于西方,特别是英语国家。其原理是通过单调、重复的计数活动来转移注意力,使大脑逐渐放松,进而进入睡眠状态。这种方法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对某些人有一定的帮助,因为它可以作为一种心理暗示或放松技巧,帮助人们减轻焦虑和压力,从而更容易入睡。

图片


01

睡不着数羊的说法从何而来?


既然一直以来没有确凿的科学证据支持数羊能够促进入睡,那么这个流传已久的睡眠偏方究竟从哪冒出来的呢?

主流观点认为,数羊的习惯可能起源于中世纪英国的一个简单而实际的习俗。

在那个时代,牧羊人结束一天的放牧工作后,晚上需要对羊只进行清点。这不仅仅是为了确保所有的羊都安全回到栏中,而且通过数羊来确认羊群的完整,这对于牧羊人来说是一天工作的结束。

当夜晚来临,只有完成了数羊的任务,确认羊只数目无误之后,他们才能心满意足地进入梦乡。这种夜间点羊的行为,因其简单、节奏性以及重复性的特点,很可能帮助了牧羊人在漫长的一天后放松身心,并最终成为入睡的一种仪式。

随着时间的流逝,数羊作为一种文化传统和安眠技巧,逐渐被广泛传播开来。

也有人认为,“sheep”(羊)与“sleep”(睡觉)在发音上很像,这种听觉上的相似性,无形中或许为“数羊可以助眠”的说法增添了一层心理暗示,使得人们更容易将这一行为与寻求睡眠的状态联系起来。

图片


然而,从科学的角度来看,“数羊”的效果因人而异。对于一些人来说,这种单调的计数活动可能确实有助于他们放松并入睡。但对于另一些人,这种方法可能并不奏效,甚至可能因过度思考或焦虑而加重失眠。

“数羊”的方法之所以对很多人不管用,因为这个方法实际来源于英语国家,人家数的是“sheep,sheep,sheep”,因为这个单词和睡觉的拼写很接近,用它来暗示自己快点进入睡眠,而到了我们国家却成了“一只羊、两只羊”这样叠加去数,自然会“水土不服”。失眠时,很多人会选择数羊。其实,数羊会给人带来更加紧张和焦虑的情绪,加重失眠。习昕指出,偶尔失眠不会对身体造成太大影响,因此不用放在心上。如果对失眠过度焦虑,反而会导致持续失眠,造成危害。

失眠除了数羊的方法之外,还有很多更有效的应对手段,本文推荐尽量不使用服用药物的方法,避免产生副作用和依赖性。

02

一个动作让你加快速入睡


用小指抵住耳垂,其他几根手指自然放下,中指按住的点就是安眠穴。按压安眠穴会有酸胀感,按一会儿之后就会睡意浓浓。


图片


03

一款饮品帮你一夜好眠

包括牛奶在内的一些食物里含有L-色氨酸,这种物质可以促进褪黑素的分泌,帮助人体产生困意。睡前1—2小时喝200毫升左右牛奶可以起到促进睡眠的作用。

图片


04

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数呼吸。


躺在床上连续数呼吸,就是从“1”一直往下数,一呼一吸数一下,一直数到呼吸练习结束。如果你中间忘记了刚才数的次数,那就重新从“1”开始数。睡前这样练习,既可以促进睡眠,还可以锻炼你的专注力。

图片



05

联想美好事物的方法可以让你进入梦境

想象一个令人愉悦、引人入胜的场景,尽量调动多个感官参与其中。例如,你可以尝试让自己的想象变得更加生动的样子,问问自己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甚至尝到了什么。在睡前回顾一下自己的一天,让自己沉浸在那些美好的感觉中,并鼓励自己入睡。

除此以外,哈佛大学睡眠与昼夜节律紊乱研究者丽贝卡罗宾斯(Rebecca Robbins)建议使用4-7-8呼吸控制法(4‐7‐8 breathing control)帮助排除头脑中的杂念来改善睡眠。

① 排空肺部空气

② 用鼻子安静地吸气4秒钟

③ 屏住呼吸数7秒钟

④ 用嘴用力呼气,抿紧嘴唇,发出 "嗖嗖"的声音,持续8秒钟

⑤ 重复此循环最多4次

然而,每个人的身体和心理状况都是不同的,因此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才是最为关键的。无论是通过想象放松、回顾其他呼吸技巧,只要能够真正达到放松状态的就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图片

图片


]]>
精神科检查都检查什么? Mon, 02 Dec 2024 21:31:21 +0800
你对精神科医生如何诊断和治疗精神疾病感到好奇吗?他们进行哪些详细的检查呢?精神科医生通过一系列专业的精神科检查来诊断和评估精神疾病,旨在深入了解患者的病情,并制定最适合的治疗方案。接下来,我们将详细介绍精神科检查的内容和流程,让你了解这个领域的奥秘。
图片

一、精神状况检查的核心内容

(一)外表与行为

  1. 外表:包括患者的体格、体质、发型、着装等。极端自我忽视,如外表极度不洁,可能提示精神分裂症、酒精或药物依赖及痴呆等问题。躁狂症患者往往穿着招摇。年轻女性患者若明显消瘦,除了考虑躯体疾病外,还应警惕神经性厌食症。

  2. 面部表情:面部表情的变化能反映一个人的情绪状态,如紧锁的眉头和哀怨的眼神可能暗示抑郁情绪。

  3. 活动:观察患者的活动量和性质。躁狂症患者活动过多,抑郁症患者则活动减少且迟缓;焦虑症患者表现出运动性不安或震颤。有些患者可能出现不自主运动,如抽动、舞蹈样动作等。

  4. 社交行为:评估患者与周围环境的互动情况,是否关心周围事物,是主动还是被动接触,合作程度如何。躁狂症患者可能打破社交常规,造成人际交往困扰;精神分裂症患者则可能在社交上退缩;痴呆患者可能出现显著的社交障碍。

  5. 日常生活能力:考察患者是否能自理,如进食、更衣、清洁等。

(二)言谈与思维

  1. 言谈速度和量:判断是否存在思维奔逸、思维迟缓、思维贫乏、思维中断等问题。

  2. 言谈形式与逻辑思维:分析逻辑结构是否清晰,是否存在思维松弛、破裂、象征性思维、逻辑倒错或词语新作等问题。患者是否病理性赘述,有无持续性言语。

  3. 言谈内容:是否存在妄想,包括妄想的种类、内容、性质、出现时间、是原发还是继发、发展趋势、涉及范围、是否成系统、内容是荒谬还是接近现实,与其他精神症状的关系等。是否存在强迫观念及相关的强迫行为。

(三)情绪状态

通过主观询问和客观观察评估患者的情感活动。客观观察包括面部表情、姿态、动作、讲话语调、自主神经反应(如呼吸、脉搏、出汗等)。主观体验则通过交谈了解患者的内心世界。确定患者占优势的情感类型,如情感高涨、情感低落、焦虑、恐惧、情感淡漠等。同时,关注情感是否易于诱发和变化,是否存在情感脆弱,以及情感是否与环境相适应。对于抑郁情绪的患者,应询问自杀观念,以进行紧急风险预防和处理。

(四)感知

评估患者是否存在错觉和幻觉。错觉的种类、内容、出现时间和频率,与其他精神症状的关系;幻觉的种类、内容,是真性还是假性,出现的条件、时间与频率,与其他精神症状的关系及影响。

(五)认知功能

  1. 定向力:包括自我定向(如姓名、年龄、职业)以及对时间、地点、人物及周围环境的定向能力。

  2. 注意力:评估是否存在注意减退或注意涣散,以及注意力集中方面的困难。

  3. 意识状态:根据定向力、注意力(特别是集中注意的能力)及其他精神状况,判断是否存在意识障碍及意识障碍的程度。

  4. 记忆评估:考察瞬时记忆、近记忆和远记忆的完好程度,是否存在遗忘、错构、虚构等症状。

  5. 智能:根据患者的文化教育水平适当提问,包括一般常识、专业知识、计算能力、理解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及抽象概括能力。必要时可进行专门的智能测查。

(六)自知力

通过病史采集和全面的精神状况检查,了解患者对自己精神状况的认识程度。可以就个别症状询问患者,了解其认识程度;随后要求患者对自己的整体精神状况做出判断,以推断患者的自知力,进而判断患者在今后诊疗过程中的合作程度。

二、特殊情况下的精神状况检查

(一)不合作的患者

患者可能因过度兴奋、过度抑制(如缄默或木僵)或敌意而不配合精神检查。医生需通过对以下几方面细心观察,才能得出正确的诊断推论:

  1. 一般外貌: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仪表、接触情况、合作程度、饮食、睡眠及生活自理状况。

  2. 言语:有无自发言语,是否完全缄默;有无模仿言语、持续言语。缄默患者能否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

  3. 面部表情:是否呆板、欣快、愉快、忧愁、焦虑等;有无凝视、倾听、闭目、恐惧表情;对医务人员、亲友的态度和反应。

  4. 动作行为:有无特殊姿势,动作增多还是减少;有无刻板动作、模仿动作;动作有无目的性;有无违拗、被动服从;有无冲动、伤人、自伤等行为。对于有攻击行为的患者,应避免与患者发生正面冲突,必要时可以对患者适当约束,以帮助其平静下来。

(二)意识障碍的患者

如果患者呈现神情困惑、言语无条理、行为无目的、睡醒节律紊乱等症状,高度提示存在意识障碍。应从定向力、瞬间记忆、注意力等方面进行评估。估计意识障碍的严重程度,并推测造成意识障碍的原因,以便紧急采取挽救患者生命的措施。

(三)风险评估

在精神科,只有两种情况需要做出紧急风险评估:一是患者存在伤人行为,二是患者可能存在自伤的危险。风险评估的目的是:

  1. 确定患者可能会出现的不良后果;

  2. 确定可能会诱发患者出现危险行为的因素;

  3. 确定可能会阻止患者出现危险行为的因素;

  4. 确定哪些措施可以立即采取。

精准的风险评估基于全面病史采集和细致精神检查的结果。此外,知情者的描述、病史记录、警察局档案等信息同样具有重要意义。通常,重症抑郁患者、老年男性、健康状况不佳、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患者,以及有自伤史的患者,自伤或自杀的风险较高。而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有命令性幻听者、男性患者、以及有暴力史的患者,则需要警惕其对他人的伤害风险。

针对这些不同情况,可以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如提前通知患者的监护人、对患者可能的行为进行预防、在人身安全受到威胁时报警、入院前严格检查患者的携带物品、以及在紧急情况下对患者实施强制住院治疗等。

通过精神科检查,医生能够全面评估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诊断可能存在的精神疾病,并制定个性化的治疗计划。精神科检查在精神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帮助患者重获心理健康。希望本文的介绍能够增进你对精神科检查的了解,并让你更加重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
克服不配得感:解锁追求幸福之路 Mon, 02 Dec 2024 21:31:21 +0800
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每个人心中都藏着一片不为人知的角落,那里或许藏着自我怀疑的种子,悄悄生根发芽,直到有一天,它以一种名为“我不配”的心态,悄然占据了我们的心房。

01

你身边是否也常遇见这样的人?

与人交往时,他们常常表现得过度谦逊,面对别人的由衷赞美,也会表现得很不自在,甚至会以自嘲,自我贬低作为回应。

在机遇面前,他们往往犹豫不决,总是担心自己“不够格”,而选择退缩,因此错失了很多成长与成功的机会。

在面对他人的请求时,他们通常都不会拒绝,因为害怕拒绝会招致不尊重,所以常常牺牲自我需求与界限,表现得委曲求全。

他们习惯于消极地与他人比较,只看到他人的闪光点与自己的不足,这种不断的自我审视,不断加深他们的自我怀疑。

而且,他们因为害怕被拒绝或不被接纳,会选择刻意与他人保持距离,因此难以建立起深层次的情感纽带,导致情感上的孤独与隔阂。

其实,他们都是被“不配得感”控制的人。

那种强烈的“不配得感”,不仅限制了他们潜能的释放,让他们在面对挑战时缺乏动力与勇气,更是让他们难以建立和维护健康的人际关系。

从而,加剧了孤独感与社交隔离,使幸福感大打折扣。长此以往,这种持续的自我否定与消极情绪,还可能引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严重损害生活质量。

02

那么,这种不配得感究竟从何而来?其成因复杂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童年时期的负面经历是形成不配得感的重要根源之一。

当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频繁受到来自家庭、学校或同伴的过度批评时,他们可能会逐渐内化这些负面信息,认为自己本身就有缺陷,不值得被爱或尊重。

这种持续的负面反馈会削弱孩子的自我价值感,让他们在心底深处种下不配得感的种子。

此外,被忽视或虐待的经历同样会让孩子感受到被排斥和不被重视的痛苦,进一步加深他们的不配得感。

2、社会文化因素对不配得感的影响不容忽视。

在当今社会,成功与价值的衡量标准往往被简化为金钱、地位、外貌等外在因素。

这种单一的评价体系,让许多人感到自己无论如何努力都难以达到社会所设定的“成功”标准,进而产生不配得感。

媒体和社交网络不断渲染着理想化的生活状态,加剧了人们对自己现实生活的不满和焦虑。

同时,社会文化中的偏见和歧视也会让某些群体感到自己不被接纳或认可,从而加深他们的不配得感。

3、个人性格特质在不配得感的形成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具有完美主义倾向的人往往对自己要求极高,难以容忍任何瑕疵或失败。

这种高标准严要求不仅让他们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还容易让他们在面对挫折时产生强烈的自我否定感,进而陷入不配得感的困境中。

低自尊的人则常常低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认为自己不配得到他人的赞赏和认可。

过度敏感的人则更容易受到外界负面评价的影响,对批评和指责反应过度,进一步加剧不配得感。


4、负面思维模式是不配得感得以延续和加剧的关键因素。

长期形成的消极思维模式,如过度概括(将个别事件泛化为整体趋势)、非黑即白(忽视中间地带和复杂性)等极端认知方式,会扭曲个体对自我和他人的看法。

这种扭曲的认知方式不仅会让个体更加关注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还会让他们对他人的善意和帮助产生怀疑和抵触情绪。

在这种负面思维模式的驱动下,个体会不断放大自己的失败和挫折感,进一步加深不配得感。

03

为了克服这种“我不配”的心态,与自己达成和解,以下是五个实操性强的方法:

1、每日正面肯定日记

设定时间:每日选取一个固定的时间段,作为你的“正面肯定时刻”。

列出优点:在日记本或手机便签上,写下当天你想要强调或感激的三个自身优点或成就,无论大小。

具体描述:用具体而生动的语言描绘这些优点或成就,让自己真切地感受到它们的存在与价值。

重复与强化:坚持每日记录,随着时间的推移,你会发现自己对这些正面信息的接受度日益提高,自我认知也变得更加积极。

2、思维重构练习

识别消极思维:当消极思维浮现时(如“我做不到”、“我不够好”),先暂停一下,深呼吸,意识到它的存在。

挑战消极思维:运用理性思考来质疑这些消极想法。例如,问自己:“这个想法有确凿的证据支持吗?”“是否存在其他更合理的解释?”

替换为积极思维:将消极思维替换为积极、建设性的想法。如“我正在努力学习如何做到,我会一步步向目标迈进”或“我拥有许多独特的优点,正在不断进步中”。

反复练习:将思维重构融入日常生活,每遇消极思维便进行重构练习,直至成为习惯。

3、设定并达成微目标

明确目标:将大目标拆解为一系列小而具体的微目标,确保每个目标都具体、可衡量且可实现。

制定计划:为每个微目标制定详细的行动计划与时间表,明确所需资源与支持。

执行与反馈:按计划执行微目标并在完成后给予自己正面反馈(如小奖励)。同时反思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为下一个目标做准备。

持续迭代:不断设定新的微目标并向大目标迈进。记住每一步前进都是对自己能力的肯定与提升。


4、培养感恩之心

每日感恩:睡前写下三件让你感到感激的事情无论大小。可以是家人的关爱、朋友的帮助或是生活中的小确幸。

分享感恩:与家人、朋友或社交媒体上的粉丝分享你的感恩之情传递正能量。

感恩日记:如喜欢书面记录可准备感恩日记本每日记录感恩之事。

随着时间推移你会发现生活中值得感激的事物越来越多。

5、建立积极的人际网络

识别支持者:在社交圈中寻找能给予你正面支持、鼓励与建议的人。他们可以是家人、朋友、同事或导师。

主动交流:与他们保持定期交流分享你的感受、目标与挑战。他们的反馈与建议将帮助你更好地认识自己并找到克服“我不配”心态的方法。

加入社群:参与与你兴趣、目标或挑战相关的社群或组织与志同道合的人共同成长与进步。在社群中你可以获得来自不同背景的经验与智慧拓宽视野与思路。

寻求专业帮助:如发现自己难以独自克服“我不配”心态可考虑寻求心理咨询师或心理治疗师的专业帮助。

他们可以提供专业的评估、指导和支持,帮助你更深入地了解自己,找到问题的根源并制定有效的解决方案。

希望通过今天分享的这些方法,可以让我们逐渐摆脱“我不配”的心态,与自己和解,重新找回那份属于自己的自信与光芒。

记住,你值得被这个世界温柔以待,你的价值无需他人定义。




]]>
如何有效地处理负面情绪 Mon, 02 Dec 2024 21:31:21 +0800
情绪是我们内在感受外界刺激的反应,而负面情绪常常给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不必要的困扰和压力。因此,学会有效地处理负面情绪成为了我们必须掌握的技能。本文将为您介绍八个可行的方法,帮助您管理和处理负面情绪。

图片

►►►

方法一:接受和认知情绪


负面情绪的第一步处理是接受和认知。当面对负面情绪时,我们经常试图回避或压抑它们,但这样做只会使情绪更加激烈。相反,我们应该坦然面对自己的情绪,给予适当的关注和时间,承认它们的存在,并尝试理解情绪背后的原因。

图片


►►►

方法二:分析和评估情绪来源


为了更好地处理负面情绪,我们需要深入了解情绪的来源。

1. 反思和审视自己的思维、行为和环境,找出引发负面情绪的具体因素。明确情绪的起因可以帮助我们找到应对问题的方法,避免情绪再次被激发。

2. 审视自己的想法、情感和行为,评估环境对情绪的影响,找出情绪不佳的原因。弄清楚情绪产生的原因可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避免情绪再次影响我们的判断和行为。

3. 审视自己的内心,反思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找出情绪低落的原因。清晰地认识情绪的来源可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避免情绪再次干扰我们的生活和思考。

图片


►►►

方法三:寻求社交支持

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情绪是处理负面情绪的有效途径之一。当你找到了那些能信赖并且谅解你苦衷的人之时,便不妨将他们之中的烦恼向她们倾吐吧。这般举动必定能够使你得到慰藉——在精神上获得恢复的力量源泉。同时你会发现一个新的天地;各种可能性会不断呈现在你的面前。

图片

►►►

方法四:积极思考和改变态度

负面情绪往往是源于我们对事情的消极思维和态度。通过努力改变自己的思考方式,培养积极的心态和乐观的态度,我们可以有效地缓解和管理负面情绪。学会找到事情的积极方面,并培养感激和喜悦的心情。

图片

►►►

方法五: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生活习惯对情绪管理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养成良好的睡眠、饮食和运动习惯,不仅对身体有益,还能促进情绪的平衡。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和建立规律的作息时间,我们可以提高情绪的稳定性和平衡感,增强应对压力能力。

图片

►►►

方法六:寻找情绪调节的方法


在面对负面情绪时,我们可以尝试采用一些情绪调节的方法来帮助我们恢复内心的平静。听音乐、观看电影等媒体艺术,练习瑜伽、跑步等身体运动,以及冥想等都是有效的情绪调节方法,可以用来调节和宣泄情绪。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方式,以便能够调节和宣泄自己的情绪。

图片

►►►

方法七: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负面情绪有时是由我们无法解决的问题造成的。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避免把负面情绪放大到无限的程度。寻求专业指导和寻找适当的解决方案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应对困难,减轻负面情绪。


►►►

方法八:自我调节和保持平衡


最后,自我调节和保持内心的平衡是处理负面情绪的关键。通过自我观察和反思,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情绪,找到适合自己的调节方式。保持心灵的平衡和内心的宁静,可以让我们更加从容地应对各种情绪困扰。

图片

处理负面情绪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但我们必须面对和应对这个挑战。我们需要接受和认知情绪、分析和评估情绪来源、寻求社交支持、积极思考和改变态度、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寻找情绪调节的方法、解决问题的途径,以及自我调节和保持平衡,逐渐学会有效处理负面情绪,让自己的生活更加积极、健康和幸福。





]]>
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原因分析及应对之策 Mon, 02 Dec 2024 21:31:21 +0800
上网玩游戏在当今的青少年群体中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有不少媒体相继报道,因迷恋网络,一些青少年学生不仅荒废了学业,而且产生了精神障碍和精神异常等心理问题和疾病,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除了游戏本身的特点之外,还与他们的心理需求有关。
图片
马斯洛曾提出人类的五种需求,前四种是匮乏需求,最后一种是自我实现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是成长需求,对于沉迷网落游戏的人来说主要是一种匮乏需求,也就是说自身内部的缺乏,需要从外部寻找一些东西来填补,刚好网络游戏迎合了他们这种缺失的心理。
图片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统计数据,中国青少年网络游戏用户规模大致呈逐年增长趋势,青少年网络游戏用户规模达1.91亿人,占青少年网民的66.5%。数据反映了普遍的青少年沉迷游戏现象,很多孩子陷入网络游戏中不能自拔,由此引发的极端案件更不在少数。

图片



图片
{
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原因分析
}


青少年由于正处于认知、思维和情感等方面快速发展的阶段,往往容易对一些比较新鲜的事物感到好奇,然而他们的自制力相较于成人较差,这就导致一些人容易沉迷网络这个虚拟世界之中。其中,对生活有消极心态和自卑心理的青少年更容易陷入沉迷网络游戏的瘾症中。青少年之所以容易沉迷于网络游戏,既与青少年自身的心理特点密切相关,也与网络游戏本身的游戏特性紧密关联。网络游戏为玩家们提供了体验团队合作时的归属感,通过游戏打败对手后,网络还能即时兑现“奖励”让“玩家”有成就感弥补了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某些缺憾。网络游戏和电视电影不同的是它具有互动性,玩家不单单只是观看游戏画面,还能置身其中游戏情节。

图片


图片
{
网络游戏成瘾给个人和社会带来的危害
}

  • 严重影响青少年的身体健康:网络游戏被称为“电子海洛因”,网络游戏成瘾会导致青少年出现各种身体症状,如头晕、眼花、食欲下降等,甚至可能出现猝死等极端事件。长期沉迷网络游戏还会遏制青少年左前脑的正常发育。

  • 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沉迷于网络游戏的青少年往往缺乏社会沟通和人际交流,思想和情感与现实生活脱节,表现出自我封闭、自以为是等抑郁性神经症。他们无法从虚拟世界中获得处理现实问题的能力,因此面对现实困难时总是选择逃避。

    前几年据报道,一名沉溺网游虚拟世界的13岁男孩在现实生活中受到挫折之后选择了一种特别造型告别了现实世界。他站在天津市塘沽区海河外滩一栋24层高楼顶上双臂平伸,双脚交叉成飞天姿势纵身跃起,朝着东南方向的大海 “飞”去。梦想追寻网络游戏中的那些英雄朋友:大第安、泰兰德、复仇天神以及守望者……
    沉迷游戏的青少年不但和现实生活脱节,并且会深陷虚拟游戏世界无法自拔,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无法克服,一味地选择逃避,甚至还有酿成无法挽回的悲剧。
  • 严重影响青少年的正常学业:网络成瘾的学生会大幅减少学习时间,降低学习标准,导致学习成绩下滑。一些学生甚至因学习成绩不合格而被迫退学。

  • 诱发青少年误入犯罪歧途:网络游戏中的暴力、色情情节可能成为引发青少年犯罪的诱因。与网络有关的犯罪在青少年中的比例逐年上升。

    图片

图片
{
针对上网成瘾问题的现行举措与成效分析
}

  • 家长的态度与管教:大多数家长对孩子上网游戏采取有限控制的管理方式,但防范意识不够。一些家长面对已经上网成瘾的孩子,采取的方法多半无济于事。

  • 学校的帮助教育:中小学通过出勤和作业完成情况制约学生上网游戏,但缺乏有效的救助措施。高校则在学生因上网成瘾导致学业成绩出现危机时,才提出批评教育,效果不理想。

  • 社会的救助作用:社会各界近年来一直在探索防范和救助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的措施,形成了一股积极力量。然而,单凭一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需要更多人共同开展类似工作。

  • 政府的防范措施:政府采取了多项措施,如颁发《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发布《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开发标准》等。然而,当前青少年沉迷网游的问题还相当严重,主要原因在于有关管理部门执行不力。

    图片

图片
{
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的防范与救助
}

  • 强化重在防范、防救并举的基本理念

  • 强调以防为主,将防范理念落实到家长和老师的实际行动上。

    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重视研究开发救助网游成瘾青少年的方法和途径。

  • 构建齐抓共管、协同互动的防范体系

  • 政府应改变以往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建立督查问责制度和评估奖惩机制。

    实行游戏内容审查制度和游戏软件分级制度。

    实行与身份证进行捆绑的游戏账号实名制,限制玩家游戏时间。

    鼓励游戏开发商开发绿色网游。

    学校和家庭应明确限定孩子每天玩网络游戏的时间,加强沟通交流。

    社会媒体和其他相关方面应加大宣传力度,鼓励民众对网吧违规经营的监督举报。

  • 实施行为矫正加生涯导航的救助对策

  • 对上网成瘾的青少年进行行为矫正,包括记录上网次数和时间、开发有针对性的行为干预策略等。

    进行生涯导航教育,帮助青少年树立职业志向和目标,培养崇高的职业理想和对家庭、社会、国家的责任感。

图片


图片
图片


]]>
自言自语对身心健康有益处 Mon, 02 Dec 2024 21:31:21 +0800

自言自语对心灵安宁很有益处,人们常常将其视为一种心理疾病,但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心理学家通过长期观察和研究发现,自言自语实际上是一种自我减压方式,尤其是有意识的自言自语,对心理健康更有益。实践证明,有意识地自言自语能够改善睡眠、稳定情绪、消除压力和疲劳。医学家认为,自言自语能够平静心灵,有助于调节、改善和抑制大脑中混乱的思维。冥思苦想是内心的对话,如果在宁静的环境中将这种对话大声地说出来,心情会更加稳定。

自言自语能助人入眠。当你辗转反侧、思绪万千难以入睡时,往往会在自言自语中安然入睡。自言自语类似“阿Q精神”,能发泄心中的不满和怨气。心理学家研究还发现,有意识地自言自语还能释疑解难。当遇到某个问题一筹莫展时,想到什么就自言自语什么,往往会激发灵感, 找到解决的办法。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自言 自语的习惯,都曾当过“阿O”,只是自我安慰的语 言不同罢了。心里有话说出来总比憋在心里好。




图片

自言自语,这一看似奇怪的行为,实际上在心理健康方面可能具有一系列积极的影响。以下是对自言自语对心理健康好处的详细分析:
图片
情绪调节:

自言自语可以被视为一种情绪释放的方式。当面对压力、焦虑或困扰时,人们可能会通过自言自语来表达内心的感受,这有助于减轻心理负担,缓解紧张情绪。

通过与自己对话,人们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情绪状态,从而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情绪管理。

比如吃完饭后自己独自一人到河边散步,白天因为被繁忙的工作压得喘不过气,晚上来到河边漫步河堤,迎面吹来凉爽的自然风,河岸的灯光璀璨夺目,让人眼花缭乱。此时就更抒发自己的情绪,通过自言自语释放压力和焦虑。

图片

图片
增强自我认知:

自言自语有助于人们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通过与自己对话,人们可以反思自己的思想、行为和感受,进而增进对自我的认识。

这种自我反思的过程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需求和愿望,从而做出更符合自己意愿的决策。

比如每天都对着镜子,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以及心中的理想和信念,做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

图片

图片
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当面临复杂问题时,自言自语可以帮助人们将问题分解成更小的部分,逐一分析并找到解决方案。

通过与自己对话,人们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问题的本质,从而避免陷入定性思维或盲目行动。

    图片
    增强记忆力:

    自言自语有助于巩固记忆。当人们通过口头复述信息时,这些信息会在大脑中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特别是对于需要记忆的内容,通过自言自语进行复习和巩固,可以显著提高记忆效果。

    图片

    图片
    提供心理支持:

    在孤独或困难时期,自言自语可以作为一种自我安慰的方式。通过与自己对话,人们可以获得一种心理上的支持和陪伴感。

    这种自我支持有助于增强人们的心理韧性,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图片
    促进创造力:

    自言自语可以激发人们的创造力。通过与自己对话,人们可以自由地表达想法、提出假设并探索新的可能性。

    这种自由思考的过程有助于打破思维限制,激发创新思维和想象力。

    图片



图片
图片


]]>
癫痫易导致精神障碍及相关护理措施建议 Mon, 02 Dec 2024 21:31:21 +0800
图片

癫痫性精神障碍是指由癫痫发作引起的一种精神障碍,患者在发作前后或期间表现出异常的精神活动。癫痫性精神障碍的症状表现各不相同,可以大致分为发作性和非发作性两种。发作性精神障碍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运动障碍和精神运动性发作等。而非发作性精神障碍则可能表现为精神病性症状、情感障碍、人格改变或痴呆等。研究表明,约有25%的癫痫患者可能存在躁狂、抑郁、人格障碍、性欲低下等问题。而对于癫痫发作控制较差的患者,更容易出现精神障碍。



图片
图片


癫痫的发作年龄可以在任何年龄段,但不同年龄段的发病率和表现形式有所不同。

1.婴幼儿阶段,癫痫的发病率相对较高,占所有癫痫病例的20-25%。这类癫痫通常在出生后的头几个月内发生,并可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少或消失。




2.儿童和青少年时期的癫痫病例也比较多见,约占所有病例的25%。癫痫的发作形式包括全身性发作、部分性发作和无法归类的发作。




3.成年人中也有相当一部分人会在这个阶段首次发生癫痫发作。常见的原因包括脑外伤、中风、脑肿瘤、脑血管病等。癫痫在成年人中可以出现多种类型的发作,如全身肌肉抽搐、短暂意识丧失、肢体麻木等。




图片
    总体来说,癫痫的发作年龄可以在任何年龄段,但婴幼儿和儿童时期的发病率较高,成年人次之,老年人相对较少。不同年龄段的癫痫发作类型和原因也有所不同。准确诊断和治疗是控制癫痫发作的关键。而癫痫患者容易出现精神障碍,具体情况如下。

一、典型症状

1、发作前精神障碍:发作前出现焦虑、紧张、易激惹、冲动、抑郁、淡漠或一段时间的愚笨或面部潮红、胃纳减退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常于发作前数分钟、数小时或数天,使病人感到发作即将来临,称之为前驱症状。

2、发作时精神障碍:常出现抑郁、焦虑、恐惧或幻觉、幻听、记忆障碍、强迫性思维、思维中断等。

3、发作后精神障碍:发作后出现意识模糊、定向障碍、反应迟钝,或出现幻视及躁动狂暴行为。

4、发作间隙精神障碍:慢性精神分裂症样精神病、躁狂抑郁症样精神病、癫痫伴发的神经症、人格改变、性功能障碍等。

图片

二、其他症状

部分患者有智力障碍、人格改变等,一般认为发病年龄越早,次数越多该症状越明显,严重者为进行性衰退,可发展为痴呆。

三、躯体护理措施建议

1、 搐患者入院时不定时抽搐发作,因此病发生突然,后果严重,故在护理上采取不同程度的措施,在入院初期采用24小时的特殊护理,规定其活动范围,负责日常生活照顾,避免在危险地方逗留,如水房、卫生间等,尽量卧床,少活动,待抽搐次数有效控制住时在增加活动量及活动范 围,并可适当参加一定程度集体娱乐活动。 

2 、抽搐发作后的护理患者抽搐发作后短时间可有意识障碍、二便失禁、口吐白沫、舌咬伤、身体疲乏等表现。故应挤压处理舌咬伤,擦拭清洁口腔更换衣物、被褥,保持室内环境安静,告知其卧床休息。 

3、 睡眠障碍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创造适宜的睡眠环境,减少日间睡眠时间,避免一切睡前不良刺激,并指导患者有效促进睡眠的方法,如热水泡脚,数数等,减少睡前焦虑。 

4、 饮食障碍对进食量少,无食欲的患者,督促饮食,调整食谱,避免刺激性食物,如辛辣,过冷,过油腻。并在病情允许情况下行健康教育。 

5、 便秘使用精神科药物可有胆碱功能反应便秘,同时也是诱发癫痫抽搐发作的一大诱因。应督促其适宜活动,规律生活,定时排便,饮食上给予高维生素类饮食,少食多餐,必要 时根据医嘱给予导泻剂。 

6、精神科药物能引起流涎、肌张力增高、静坐不能、迟发型运动障碍 等躯体不良反应,要及时发现报告医生,给予处置。

图片

四、 精神科护理建议

1、冲动这类患者多敏感多疑,易激惹,故冲动表现常有。要及时发现患者的异常表现倾 向,如一个眼神、一个动作的观察,防止冲动对他人及自身伤害。
2.适应能力障碍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安排指导患者与病友交流,减少陌生感。关心鼓励他们参加集体娱乐活动,适应周围环境的同时愉悦心情,减少焦虑,利于康复。
3 、健康教育在患者病情稳定后给予健康教育,让他们了解此病的常见诱因、发病特点及 治疗方法,鼓励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4 、健康指导在患者出院时对家属及患者本人行健康指导,提示家属保管药品,为患者创 造无不良刺激的家庭环境,定期带患者复查。提示患者规律生活、愉悦心情、按时服药、定期复查。




]]>
MECT治疗重度抑郁症相关研究进展 Mon, 02 Dec 2024 21:31:22 +0800
图片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人们的心理压力逐渐增大,抑郁症发病率逐年上升。很多患者因为对抑郁症的不了解或者轻视,并没有对此采取措施去积极治疗。随着病情恶化及症状加重发作,患者们的日常学习生活和工作都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2019 年,北京某医院黄教授等在《柳叶刀·精神病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研究文章,该报告对中国精神卫生调查(CMHS)的抑郁症患病率数据进行了报告。根据这些数据,估计中国有超过 9500 万抑郁症患者,其中超过一半(51%)需要药物和心理治疗,但约20%的患者在长期随访中效果不佳。因此,物理治疗越来越受到医生们的欢迎,特别是在临床实践中。电休克治疗(ECT)、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rTMS)、深部脑刺激(DBS)等方法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物理治疗方法。然而,由于电休克治疗可能带来严重并发症,因此已经改良形成了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ECT)。


图片

01
MECT概述

MECT,又称为改良电抽搐治疗或无痉挛电痉挛治疗,是一种通过肌松剂和现代麻醉技术使患者肌肉松弛,再给予一定量脉冲刺激,导致大脑皮质癫痫样放电从而治疗疾病的方法。相比传统的电休克治疗,MECT避免了骨折、关节脱位等严重并发症,减轻了患者的预期性焦虑,更容易被患者和家属接受。MECT因其安全、有效、经济的特点,已成为临床上治疗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

图片

图片

02
MECT的作用机制:
  • 脑损害相关:早期研究认为MECT通过大脑损害产生疗效,但现代研究更倾向于其复杂的多因素作用。

  • 神经营养因子:MECT可改变脑内神经营养因子(如BDNF)水平,影响神经可塑性,与抑郁症的改善密切相关。

  • 氨基酸类神经递质:MECT可能通过影响γ-氨基丁酸(GABA)和谷氨酸等神经递质系统,改善抑郁症状。

  • 神经可塑性:研究证实,MECT能促进神经可塑性,尤其是海马区的神经发生,对抑郁症治疗有积极作用。

    03

    MECT在重度抑郁症治疗中的应用:

    • 急性期治疗:MECT能快速缓解症状,特别是对于伴有自杀风险的严重抑郁症患者,常与药物治疗联合使用。

    • 巩固和维持期治疗:MECT在急性期后的巩固和维持期治疗中也有重要作用,预防疾病复发,提高患者社会功能。

    • 老年抑郁症:老年抑郁症患者症状复杂,常伴有认知功能损害,MECT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 联合药物治疗:MECT联合抗抑郁药物治疗能显著提高疗效,快速控制症状,改善社会功能。

    • 图片

04
未来展望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MECT在治疗重度抑郁症中的应用前景广阔。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探讨MECT的确切作用机制,优化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同时关注患者的长期预后和生活质量。此外,加强抑郁症的预防、治疗及相关知识普及,提高社会对抑郁症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也是减少抑郁症致残率和死亡率的重要途径。



图片
图片



]]>
梅州荣军医院国庆假期宣传 Mon, 02 Dec 2024 21:31:23 +0800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  -

盛世华诞  锦绣中国


神州大地 举国欢庆

白衣执甲 医护山河

山河壮丽 岁月峥嵘

五星闪耀 皆为信仰


在这个举国同庆的日子里

梅州荣军医院

以医心守初心  以担当践使命

祝福伟大的祖国永远繁荣昌盛!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国庆节温馨提示

图片
图片
图片



]]>
秋意浓,双心织梦:双相情感障碍下的斑斓秋韵 Mon, 02 Dec 2024 21:31:24 +0800
图片


QIU FEN



随着秋风的轻抚,金黄的落叶铺满了小径,秋天以其独有的韵味悄然而至。然而,对于双相情感障碍的患者而言,这个季节可能伴随着更多的情感波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双相情感障碍的发作与季节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本文将为大家科普双相情感障碍与季节的关系,并给出相应的治疗建议。

双相情感性障碍指双相情感障碍,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心境障碍,属于精神疾病的一种,表现为情绪和行为在低落期和高涨期之间发生反复变化。

图片

双相情感障碍受季节变化影响的原因有很多,本文主要讲解秋季的影响。

1、 秋季气温逐渐降低,这可能会影响人体的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导致双相情感障碍的复发。

2、随着秋季的到来,日照时间逐渐减少,这对人体的情绪调节非常重要。缺乏足够的日照可能导致人体生物钟紊乱,影响血清素等神经递质的分泌,从而增加情绪问题的发生几率。

3、人们的生活节奏在秋季可能会发生变化,例如开学、工作调整等,这对于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来说可能增加压力,引发情绪波动。

 一篇发表于山东精神医学期刊的文章《季节性情感障碍》提出一个病例:杨某,女,22岁,性格原本开朗活泼,但自1987年入学后逐渐出现季节性情感障碍。她的病情在秋冬季表现为明显的抑郁症状,如情绪低落、寡言少动、厌食、乏力,并伴有自我评价降低和自杀意念。而到了春夏季,她的情绪则明显好转,甚至表现出轻躁狂的症状,如兴奋、话多、活动增多等。这种季节性的情感波动持续了数年,严重影响了她的日常生活和社交功能。

具体表现

  • 秋冬季抑郁期:杨某自述“害怕秋天,秋天太痛苦了”,表现出明显的情绪低落、兴趣丧失、精力减退等症状。她常常闭门不出,不愿与人交流,甚至产生自杀念头。此外,她还伴有躯体症状,如食欲下降、睡眠障碍等。

  • 春夏季躁狂期:随着季节的更替,杨某的情绪逐渐好转,变得兴奋、话多、活动增多。她自称“有能力,是多才多艺的未来伟人”,表现出明显的夸大和自负。然而,这种躁狂状态也给她带来了困扰,如过度社交、冲动行为等。

诊断与治疗
杨某被诊断为双相季节性情感障碍。在治疗过程中,医生采用了药物治疗和光疗相结合的方法。在抑郁期,给予阿米替林等抗抑郁药物以缓解症状;在躁狂期,则使用碳酸锂等心境稳定剂以控制症状。同时,医生建议她多晒太阳以增
加光照时间,从而改善情绪状态。经过治疗,杨某的症状得到了明显缓解,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维持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秋季应对双相情感障碍的方法

1. 增加光照时间

  • 重要性:秋季日照时间缩短,容易导致褪黑激素分泌增加,进而引发或加重抑郁症状。因此,增加光照时间是缓解秋季双相情感障碍的有效方法之一。

  • 实施建议:尽量在白天保持室内光线明亮,多参与户外活动以接受自然光照。此外,还可以使用光疗设备来模拟自然光照,以改善情绪状态。

  • 图片

2. 调整生活习惯

  • 规律作息: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有助于稳定生物钟和情绪状态。建议患者在秋季也保持早睡早起的好习惯,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

  • 健康饮食:均衡的饮食有助于维持身体健康和情绪稳定。建议患者多摄入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新鲜蔬菜和水果等。同时,避免过度摄入咖啡因和糖分等刺激性物质。

  • 图片

3. 心理调适

  • 认知调整:引导患者正确认识自己的病情和情绪变化,避免过度自责和消极评价。通过积极的心理暗示和自我激励来增强自信心和应对能力。

  • 情绪管理:学习有效的情绪管理技巧,如深呼吸、、放松训练等。在情绪波动时及时采取这些技巧来平复情绪并缓解压力。

  • 图片

4. 寻求专业帮助

  • 定期复诊:建议患者定期复诊以监测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并根据需要调整治疗方案。

  • 心理咨询:在需要时寻求的帮助以进行心理疏导和支持性治疗。心理咨询师可以通过专业的技巧和方法来帮助患者缓解情绪困扰并增强应对能力。

  • 图片




图片


]]>
空船效应:换个角度看问题,收获心灵的宁静与智慧 Mon, 02 Dec 2024 21:31:25 +0800

生活如同一条蜿蜒的河流,我们每个人都驾着自己的小船,在波澜起伏中前行。在这条旅途上,难免会与其他船只发生碰撞,引发内心的波澜。然而,若能借鉴“空船效应”的智慧,学会以不同视角审视这些遭遇,我们或许能发现,许多冲突与烦恼其实皆源于不必要的误会与执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