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心灵感冒
让我们震惊和触动的事!
在这个信息发达,人人都是主播的自媒体时代,您是否常常被一些社会知名人士因“抑郁症”自杀的新闻所震惊和触动,前段时间,著名歌星CoCo李玟的离开,让我们再次感到了深深的痛心和惋惜。惋惜过后,您是否想要更多的了解一下“抑郁症”到底是个怎样的疾病?如何能让看起来光鲜亮丽的他们选择了离开……。
1、抑郁症是个怎样的疾病?
“抑郁症”又名“抑郁障碍”,是心境障碍的一种主要疾病亚型。是以显著而持久的情感或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疾病。
说到疾病,那就一定有诊断标准,抑郁症以情绪低落、快感缺失、兴趣减退为主要临床表现,同时还伴有脑力迟钝、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自卑自责,运动活动迟滞等心理学症状,也常伴有睡眠障碍、精力不足、食欲下降、体重减轻以及其他躯体器官功能减弱的症状;严重者出现无助、无望、无价值感,自责、自罪、自杀观念及行为,这时若不及时诊治,常易导致不良后果。
如果一个人持续存在上述临床表现达2周以上,就可能被诊断为“抑郁症”。请不要漠视它,尽快到专业的精神心理医疗机构找医生给予咨询评估,要紧的是:早发现、早确诊、早治疗,就能更快更好的恢复情绪状态及社会功能。
2、当下,抑郁症的流行病学调查情况是怎样的?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披露数据显示,全球有超过3.5亿人罹患抑郁症。
2019年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的黄悦勤教授团队国内流调结果显示,在中国,抑郁症的终身患病率为6.9%,12个月患病率为3.59%,其中,女性抑郁症患者占65%;根据这个数据估算,到目前为止,中国有超过9500万的抑郁症患者,而就诊率应该不足4%,90%以上的患者没有得到治疗,数字真的过于触目惊心。
另有一项大于10年的前瞻随访研究显示,抑郁障碍的自杀率约为4.0%~10.6%。一项Meta分析资料分析也显示,抑郁障碍的终生自杀风险为6%。
2022年2 月 15 日,柳叶刀发表《世界精神病学协会抑郁症重大报告》。报告认为,目前持续且日益严重的全球抑郁症危机还未得到解决,呼吁全社会共同采取对策,缓解全球抑郁症负担。据估计,全世界每年有 5% 的成年人患有抑郁症。在高收入国家,约一半的抑郁症患者未得到诊断或治疗,而在中低收入国家,这一比例则达到 80~90%。
研究表明,在高收入国家中 70~80% 死于自杀的人以及中低收入国家中约半数死于自杀的人均患有精神疾病,其中抑郁症是最常见的原因。
为更好的应对抑郁症带来的健康问题,2020年9月11日,我们国家卫健委发布了《探索抑郁症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方案确定了试点地区到2022年的工作目标,包括公众对抑郁症防治知识知晓率达80%,抑郁症就诊率提升50%、治疗率提高30%,非精神专科医院医师对抑郁症识别率提升50%等。
以上各类数据已充分说明了为什么抑郁症会受到国家层面乃至国际社会重视。宣传抑郁症相关预防及治疗知识,解决抑郁症给人们健康带来的危机为什么十分紧迫和必要。
让我们一起携手共同推进抑郁症等相关精神疾病防范和治疗知识的普及,为全民心身健康乃至健康中国目标的实现一起努力吧!
3、社会大众对抑郁症的认知怎样?
①容易被误解的疾病
抑郁症常常是一个容易被误解的疾病,如患了抑郁症常被误解为:性格内向,自卑,不善言辞等性格特征;也常被误认为是:这人变得矫情了,变的懒散了,遇到点儿事没想通,是思想问题,哪有什么病等等;
②社会认知的负面影响
由于旧的传统观念中存在着对精神心理疾病的不科学认识和对患者的歧视。因此,抑郁症患者也会顾忌被冠以“精神病”的头衔,怕为此被他人瞧不起,怕伤自尊,怕被亲友、同事诟病等等,常常耽误了尽早的咨询检查及确诊干预的时间,甚至导致不良后果的发生。
③个人有病耻感,不愿意就医,恐怕被污名化,戴上“精神病”的帽子。
4、抑郁症与心灵感冒
其实,抑郁症是最常见的精神疾病之一,它就像是“感冒”一样具有普遍性,为此,专家也把抑郁症形容为“情绪感冒”。“感冒”连小朋友都知道,是不分任何年龄、时间段、场所地域都有发生的可能。那“情绪感冒”就像“感冒”一样,发病具有普遍性,可以影响任何人,不分性别、背景、社会阶层或年龄。
因此不必因为患有抑郁症而觉得羞愧或害怕;也因为抑郁症的康复并不会产生“终生抗体”,如果不注意预防和坚持治疗,抑郁症也是会像感冒一样有再次患病的可能。但是同样,抑郁症也和感冒一样,是可以被预防和治愈的!因此完全没有必要谈“抑郁”色变。讳疾忌医并不会让症状缓解,也不会让疾病痊愈,只有了解它,正视它,接受它,才能最终治愈它,摆脱它。
抑郁症作为“情绪感冒”,如果不引起足够的重视,听之任之发展,也是会导致情绪上的“高烧”或“肺炎”等高危状态,最糟糕的情况下,抑郁症会导致自杀。因此,让我们正确的认识抑郁症,尽早的接纳和科学的干预治疗它,让因为不堪抑郁症的折磨而选择了离开的事尽量不发生吧。
5、怎样来帮助身边的抑郁症朋友?
如果您的身边有亲朋患有抑郁症,那么请您给予他足够的耐心和关心,患有抑郁症并不是他个人意愿,没有人会让自己故意不快乐的。患病当下的他,需要的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正能量激励”,一句“你要坚强起来,勇敢地面对生活”并不会让他感觉变好,他现在更需要的是“无论怎样,我都会在你身边陪伴你”。
您或许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帮助他尽快好起来:
1. 明确地表示理解支持他,陪伴他,增强他战胜抑郁症的信心。
2. 尽早的陪伴到精神心理医疗机构咨询、检查、确诊,以便让患者得到尽早的治疗干预;
3. 疾病的康复需要时间,理解他,体谅他短时期内没有得到改善的感觉和行为,并持续的支持他。
4. 症状缓和时,尝试陪伴他参加一些短暂、放松的活动。
5、督导他遵医嘱坚持治疗,定期复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