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社会疗法(social psychotherapy)心理治疗方法。美国斯坦福大学科学哲学博士F.纽曼20世纪90年代提出。强调人在社会生活中的表演和重新创建人的发展,被称为表演性治疗取向和重新创建人的发展的方法。在社会心理治疗学家看来,人类对自我的深刻误解是造成当代社会中人们孤独与痛苦的主要根源。个体在形成自我概念的过程中,往往否定自己最初的社会历史性,只以为“我”真实、根本,自然地反映在社会之镜中,而社会生活、历史表演却是制造出来的,人为地强加于本来的我之上。由于把自我从社会历史中分离出来,个体便相信自己是一个整体、一个孤岛,意识不到正是自己与其他人一道,是整个人类历史文化的创造者。
双相情感障碍的心理治疗历史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了,在精神药物出现之前,心理社会治疗成为了双相情感障碍的唯一选择。然而,随着电抽搐治疗和精神药物的出现,心理社会治疗的发展及其在临床应用方面的研究对双相情感障碍的治疗不再被重视。尽管现在越来越多的文献支持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生物学疾病",需要以生物学治疗为主,但心理社会治疗在实际工作中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包括心理健康教育、传统的心理治疗方法以及社会环境改变等。
文中提及的一些实验详情:
心理健康教育和认知行为治疗的疗效:
研究内容:心理健康教育和认知行为治疗(CBT)作为精神药物的辅助治疗,被证明可降低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住院率、复发率,并提高患者药物治疗的依从性,全面改善临床症状。
数据支持:研究显示,心理教育可显著预防情感障碍复发,并在长期随访中延长发作间期,减少住院时间。例如,一项为期2年的双盲对照研究显示,心理教育组患者在2年后的复发率为92%,显著低于对照组的67%。
心理教育干预的具体内容:
内容概述:心理教育干预针对患者及其家属,内容涵盖双相情感障碍的相关知识、治疗选择、复发早期征象的识别等。形式多样,包括简单直接的医患讨论和复杂的心理教育“包”,后者包含书画、录像、医患互动教育资料等。
案例:美国德州精神障碍药物治疗方案(TAMP)拟定的心理教育“包”被广泛应用于抑郁障碍、双相情感障碍和精神分裂症患者中,显著提高了治疗依从性和疗效。
家庭焦点治疗(FFT)的疗效:
研究设计:家庭焦点治疗安排约21次门诊治疗性会谈,持续9个月,旨在通过家庭心理教育和沟通技能训练来减少家庭环境中的关系紧张。
研究结果:大样本研究表明,与仅接受药物维持治疗的患者相比,家庭焦点治疗组患者的复发率显著降低(35% vs 54%),情感症状减轻显著,且药物依从性提高。
认知行为治疗(CBT)的疗效:
治疗策略:CBT关注于改变患者歪曲的不理智想法,提高药物依从性,学习应对策略等。
研究证据:一项研究显示,与单用锂盐组相比,联合CBT和锂盐治疗的患者在18个月随访期间躁狂复发率降低30%,复发间隙缓解期延长,社会功能显著优于对照组。
人际和社会节律治疗(IPSRT)的疗效:
理论基础:IPSRT强调生活事件在患者社会和生理节律中的作用,通过监测日常生活规律、作息节律、社会刺激水平等来预防复发。
研究结果:研究发现IPSRT组患者在治疗1年以上更倾向于保持情感正常状态,较少出现抑郁发作,且对提高日常作息规律性有效。
通过以上的实验可以得出以下的结论及治疗策略:
1. 辅助治疗作用
2. 提高治疗依从性
单独使用药物治疗时,部分患者可能因药物不良反应或缺乏疾病认知而中断治疗。心理社会治疗通过教育患者及其家属关于疾病的特点、治疗的重要性和长期性,以及遵嘱服药的重要性,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3. 改变应对方式
环境和社会心理因素是双相情感障碍发作的重要诱因。心理社会治疗能够帮助患者学会识别和应对应激性生活事件,减少因不良应对方式导致的疾病发作。例如,通过训练患者使用自信的交流方式和放松技术,提高其应对压力的能力。
4. 预防复发
心理社会治疗还注重帮助患者识别可能诱发疾病复发的因素,并制订相应的预防计划。这包括监测自身的行为变化,察觉症状加剧的早期征象,以及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如规律作息、健康饮食、适当锻炼等)来预防复发。
1. 心理教育干预
心理教育干预主要针对患者及其家属,内容涵盖双相情感障碍的相关知识、治疗选择、如何识别复发的早期征象等。通过教育,患者能够更好地理解疾病,提高治疗依从性,并在症状复发前及时寻求医疗帮助。
2. 家庭焦点治疗(FFT)
家庭焦点治疗强调家庭环境对患者病情的影响,通过家庭心理教育、沟通技能训练和问题解决技能训练,帮助患者及其家庭成员改善沟通和应对方式,减少家庭环境中的紧张因素,从而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3. 认知行为治疗(CBT)
CBT理论认为,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情绪和行为问题往往源于歪曲的认知。CBT通过帮助患者识别和纠正不恰当的认知,改善其情绪和行为,从而减少疾病的复发。CBT还注重提高患者的药物依从性,教授其应对应激性生活事件的策略。
4. 人际和社会节律治疗(IPSRT)
IPSRT是一种短期心理治疗方法,强调生活事件和作息节律对患者情绪的影响。通过帮助患者监测和调整日常生活规律、作息节律和社会刺激水平,IPSRT旨在减少因生活事件变化导致的疾病发作,提高患者的情绪稳定性。
结论
双相情感障碍的心理社会治疗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通过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改变应对方式、预防复发和提高社会功能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心理教育干预、家庭焦点治疗、认知行为治疗和人际和社会节律治疗等策略,为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提供了全面的心理支持和治疗方案。未来,随着对双相情感障碍心理社会治疗机制的深入研究,相信将有更多有效的治疗方法被开发出来,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