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弄明白,别人看不见我,那只是因为他们不愿看见我。——《看不见的人(Invisible Man)》请想象以下场景:一位手提爱马仕包包的优雅女士走在街边,引得路人纷纷回首;一辆最新款的敞篷跑车呼啸而过,也不禁吸引路人的目光。而与此同时,街道一角正埋头工作的清扫工人却无人问津;路边蜷缩的流浪汉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仍被遗忘。这种现象反映了社会互动中普遍存在的人际关注偏向,即人们倾向于有选择性地更多关注某些人,而对另一些人表现出人际忽视(interpersonal invisibility)。01一何为人际忽视?在人际互动中,人际忽视表现为一种隐性的人际贬低与排斥。相比于显性的负面关注,人际忽视在形式上更为隐蔽,但它同样容易让人觉察,并且甚至更伤人(O’Reilly et al., 2014)。在现实生活中,这种人际忽视现象与关注对象的社会等级(social hierarchy)信息密切相关。相对于高社会等级对象,人们更容易忽视低社会等级对象(Brown-Iannuzzi et al., 2014)。社会等级是指个人或群体在某种有价值的社会维度上的隐式或显式的等级顺序,低社会等级者(如低权力、低地位、低阶层、女性和少数族裔等)占有和可获得的经济与社会资源显著低于高社会等级者(如高权力、高地位、高阶层、男性和多数族裔等)。02二低社会等级者为何更容易受到人际忽视?1. 社会文化机制社会文化理论认为,人们所生活的社会文化环境塑造着对不同社会等级的认知。社会观念和意识形态通过塑造文化、习俗、道德观念,形成一个不利于低社会等级者发展的环境,并形成将社会不平等合理化的观念,最终这些观念内化为个人信念,使得人们更容易忽视低社会等级者。比如在现实生活中,高社会经济地位的家庭通常能够为其子女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包括优质的学校、课外辅导、文化活动等。这些资源有助于提升孩子的学术能力和综合素质。相比之下,低社会经济地位的家庭往往面临教育资源匮乏的问题,他们的子女可能无法获得同等的教育机会,从而在学习成绩和未来发展上处于不利地位。2. 地位假说该假说认为,地位代表了受到他人尊重、钦佩和自愿顺从的程度(Magee & Galinsky, 2008),它作为一种无形资产,能够为个体和群体带来诸多好处。追求地位是人类的一项基本动机,高地位者由于具备潜在的人际价值和利益,所以会得到更多的关注,而低地位者则容易被忽视。 一位成功的企业家或知名政要,他们的言行举止、决策动向乃至日常生活都可能成为媒体和公众热议的话题。人们渴望从他们身上获取灵感、信息或是机会,因此不自觉地给予更多的关注和追捧。相比之下,低地位者由于在社会中处于边缘或弱势位置,缺乏相应的资源和影响力,往往容易被忽视。比如,一位默默无闻的清洁工或街头的流浪者,尽管他们同样在为生活努力,但由于缺乏社会关注度和曝光机会,他们的存在和贡献往往被大众所忽视。这种忽视不仅体现在日常交往中的冷淡态度,还可能导致他们在面临困境时难以获得及时有效的帮助和支持。3. 目标可供性控制理论该理论从机会和威胁两个维度完整解释了个体在社会互动中对他人的人际关注特点。当个体认为人际对象有利于促进自我目标(高机会且低威胁)时,人们就会对其进行积极正性关注;当人际对象被视为妨碍自我目标(低机会且高威胁)时,个体则易表现出显性的敌意与排斥等负性关注;而当人际对象被感知为既不促进也不阻碍自我目标(低机会且低威胁)时,就会遭遇隐性的忽视与冷漠等负向关注。当低社会等级者被评估为与个体当前目标无关时(既无法提供机会又不会带来威胁),他们就容易遭遇人际忽视。假设在一个繁忙的商务会议中,参会者多为公司高层和行业精英,他们聚在一起是为了探讨合作机会、分享市场情报以及规划未来的发展战略。在这样的场合下,每个人的注意力都高度集中在会议的核心议题上,希望能够从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或建立对自己有利的联系。此时,如果会场内有一位负责清理桌面的服务员,他虽然是维持会议顺利进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由于其工作性质与会议的核心议题无直接联系,且不会直接参与到决策或合作过程中,因此很容易被参会者所忽视。即便他默默地在会场内穿梭,为每位参会者提供着必要的服务,但大多数人的目光和注意力都集中在彼此之间的对话和展示的内容上,很少有人会主动与他交流或给予关注。这个例子生动地展示了当低社会等级者被评估为与个体当前目标无关时,他们容易在人际互动中遭遇忽视的现象。这种忽视并非出于恶意或故意,而是由于社会结构和个体目标导向的影响,使得人们的注意力和资源更加倾向于那些能够带来直接利益或影响的对象。4. 交叉隐形理论该理论认为,相比只有单一从属群体成员身份的个体,那些有多重从属身份的个体在所处社群以及主流社会中会更容易经历人际忽视。具体来说,在主流社会文化中,男性中心主义、种族中心主义和异性恋中心主义等作为主导意识形态,赋予了优势群体(如男性、白人和异性恋等)以霸权地位,将他们的观点和经验定义为社会标准,使得具有交叉从属群体身份的个体被定义为其组成身份群体的非原型成员。相比原型群体成员,这些非原型成员更可能被边缘化。以往有研究发现,相对于黑人男性、白人男性和女性这些具有一或多个优势身份的群体,被试往往更难记住黑人女性的脸,并且在小组讨论中更容易忽视她们的贡献。人际忽视这一社会问题,不仅深刻影响低社会等级者,使其承受羞愧、焦虑与悲伤等心理重负,还无形中限制了他们的社交融入与职业晋升,加剧了社会阶层的固化趋势,促成了代际间不平等传递的恶性循环,进一步放大了社会的不平等现象。为扭转此局面,需社会各界与个人携手并进,共同努力。社会层面,需将平等观念深深植根于文化土壤,使之成为民众日常思维中的自然组成部分,促进全社会对多元群体的理解与尊重。个人层面,则需增强个体的公正意识与正念修养,提高对他人不当行为的敏感度,确保每位个体都能感受到被关注与尊重的价值,共同营造一个更加温馨、包容的社会环境。我们每个人都能通过积极行动,为减少人际忽视现象、推动社会公平与包容贡献宝贵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