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精神疾病专科医院里,市级精神卫生中心占了大部分,在那里,精神科医生一天的工作内容大致是这样的。早上交班,然后开始查房。一般来说,1 个医生会管 10~25 名患者。查房的问题一般都是三个:「心情咋样啊?」,「睡得还好吗?」,「有不舒服的地方吗?」这三个问题,主要询问患者的情绪、睡眠和药物反应,一般查房 30 分钟内就能完成。对于老年患者,一般还需要询问:「今儿拉屎了吗?」老年患者上了年龄,而抗精神病药物有抗胆碱能和镇静作用,因此他们往往容易出现便秘,需要额外注意。和综合医院不同,精神科的医生们,主要通过每天与患者的沟通交流,来判断病情变化。每天早上,病房主任都会带着所有医生,针对每一个病人的病情进行集体讨论。细致观察每一个病人的病情变化,寻找原因、调整药物,制定更加符合病人情况的治疗方案。查完房后,医生就会接着去写病程和开处方。由于精神科医生面对的病种较为单一,且患者长期住院,用药比较固定,有时候医生能直接把下个月的处方都写好。之后,医生开始准备收患者。对大部分的市级精神卫生中心来说,患者数量不多,一个病房里面一个人一个月最多收几个患者。如果不收患者的话,一般能在 11 点前把全天的事情做完,所以基本上都能按时下班。如果有夜班的话,也不用担心,主要是处理一些睡眠不好的患者,基本上能安稳地睡到天亮。和大多数其他科室的医生相比,精神科医生都相对看似「清闲」。但其实,他们也有「独特」的烦恼。用几个关键词,简单描述精神科医生这一群体。01 饱受情绪污染有人称精神科医护人员是「伟大的受虐狂」。面对焦虑、沮丧、不安或精神错乱的患者,医护人员需要耐心的倾听、共情以体会和帮助病人,像树洞一样吸收接纳着患者的痛苦和不良情绪,这也不是特别健康的,它会使人感到精神疲惫和不快乐。02 风险高在精神科工作,有被患者暴力攻击的风险。攻击的形式包括言语攻击或身体攻击。遭受患者威胁或辱骂,被患者拳打、脚踢、撕抓或吐咬,对医护人员的心身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攻击多发生在疾病的急性期,特别是住院前两周最多见。攻击发生的原因:否认有病抗拒住院,受被害妄想、幻听等精神症状的影响,认为自己被侵犯或遭受了不公正的对待,患者在情绪激动、愤怒的情况下,可能会对精神科医务人员发生攻击。03 易经历患者自杀自杀身亡的患者不仅是自杀事件的受害者,也是肇事者,自杀事件也给精神科医务人员带来不同程度的不良影响。经历患者自杀事件的医护人员会感到内疚、自责、沮丧、担心、羞耻和强烈的职业挫败感。研究显示,25% 到 60% 的精神科医护人员在职业生涯中会经历患者自杀事件,38% 的精神科医护人员报告有严重的痛苦反应,患者自杀已被认为是精神心理医务人员的职业危害。04 易被患者跟踪的风险精神科医务人员有被患者跟踪的风险。患者出院后病情复发,可能会独自跑到医院,寻找并纠缠跟踪当初曾给他看病吃药的医护人员。跟踪纠缠的原因有认为医生给 Ta 吃药是图财害命,有钟情妄想,认为自己和医护人员有着非同寻常的关系。我本人就有被患者跟踪纠缠的经历,那个患者跟踪纠缠我的原因是「我应该分给她一半家产」。05 成就感低精神科精神疾病的复发的比例非常高,这也使得身为精神科医生的我们,成就感非常低。以抑郁症为例,在抑郁症临床痊愈后,有 21%~37% 的患者在 1 年内会复发,15 年后这一比例为 85%。看到自己曾痊愈的患者,一次又一次的来住院,那挫败感实在是太让人难受了,更别提有的患者因自杀而死亡了。简单总结下,作为一名精神科医生的体验就是:钱少事少歧视多,成就感低风险高。06 清 贫做精神科医生,一定要守得住清贫。精神科医生的诊断和治疗工具不多。作为患者精神痛苦的间接感受者、行为异常的直接观察者,精神科医生本身就是诊断工具和治疗工具。但相应的门诊费和院内心理治疗费用极其廉价,曾经有精神科医生开玩笑说:「还不如下班去街边卖烤串。」这也导致了精神科的医生流失率高。精神科医生的感触作为一名精神科医生,见多形形色色的精神病人,有时也不得不面对一些无奈的现实。有些无奈,源于疾病带来的经济压力。精神科的疾病,我们很少用痊愈来作为治疗结局,因为精神疾病复发的比例很高,一旦反复发作,一般都需要终身服药。对于一般的家庭而言,这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在农村,因无力支付药费而停药的情况并不少见,导致有的患者被家属戴上枷锁,或流浪街头自生自灭。有些无奈,源于疾病带来的歧视。在精神科的病房里,有的患者住院长达几十年一点都不奇怪。有些患者是因为病情反复,但有的患者,即使病情早已缓解,家属依然不肯将患者接到家中,导致患者有家归不得。最终,他们曾最害怕的人(医生和护士),却成了他们最亲近的人,他们曾最亲近的人(家人),反倒成了最陌生的人。身为精神科医生,我们能做的,是默默陪伴,让他们感到自己仍有人牵挂和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