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原因分析及应对之策
in 心理障碍 by admin
上网玩游戏在当今的青少年群体中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有不少媒体相继报道,因迷恋网络,一些青少年学生不仅荒废了学业,而且产生了精神障碍和精神异常等心理问题和疾病,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除了游戏本身的特点之外,还与他们的心理需求有关。马斯洛曾提出人类的五种需求,前四种是匮乏需求,最后一种是自我实现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是成长需求,对于沉迷网落游戏的人来说主要是一种匮乏需求,也就是说自身内部的缺乏,需要从外部寻找一些东西来填补,刚好网络游戏迎合了他们这种缺失的心理。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统计数据,中国青少年网络游戏用户规模大致呈逐年增长趋势,青少年网络游戏用户规模达1.91亿人,占青少年网民的66.5%。数据反映了普遍的青少年沉迷游戏现象,很多孩子陷入网络游戏中不能自拔,由此引发的极端案件更不在少数。{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原因分析}青少年由于正处于认知、思维和情感等方面快速发展的阶段,往往容易对一些比较新鲜的事物感到好奇,然而他们的自制力相较于成人较差,这就导致一些人容易沉迷网络这个虚拟世界之中。其中,对生活有消极心态和自卑心理的青少年更容易陷入沉迷网络游戏的瘾症中。青少年之所以容易沉迷于网络游戏,既与青少年自身的心理特点密切相关,也与网络游戏本身的游戏特性紧密关联。网络游戏为玩家们提供了体验团队合作时的归属感,通过游戏打败对手后,网络还能即时兑现“奖励”让“玩家”有成就感弥补了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某些缺憾。网络游戏和电视电影不同的是它具有互动性,玩家不单单只是观看游戏画面,还能置身其中游戏情节。{网络游戏成瘾给个人和社会带来的危害}严重影响青少年的身体健康:网络游戏被称为“电子海洛因”,网络游戏成瘾会导致青少年出现各种身体症状,如头晕、眼花、食欲下降等,甚至可能出现猝死等极端事件。长期沉迷网络游戏还会遏制青少年左前脑的正常发育。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沉迷于网络游戏的青少年往往缺乏社会沟通和人际交流,思想和情感与现实生活脱节,表现出自我封闭、自以为是等抑郁性神经症。他们无法从虚拟世界中获得处理现实问题的能力,因此面对现实困难时总是选择逃避。前几年据报道,一名沉溺网游虚拟世界的13岁男孩在现实生活中受到挫折之后选择了一种特别造型告别了现实世界。他站在天津市塘沽区海河外滩一栋24层高楼顶上双臂平伸,双脚交叉成飞天姿势纵身跃起,朝着东南方向的大海 “飞”去。梦想追寻网络游戏中的那些英雄朋友:大第安、泰兰德、复仇天神以及守望者……沉迷游戏的青少年不但和现实生活脱节,并且会深陷虚拟游戏世界无法自拔,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无法克服,一味地选择逃避,甚至还有酿成无法挽回的悲剧。严重影响青少年的正常学业:网络成瘾的学生会大幅减少学习时间,降低学习标准,导致学习成绩下滑。一些学生甚至因学习成绩不合格而被迫退学。诱发青少年误入犯罪歧途:网络游戏中的暴力、色情情节可能成为引发青少年犯罪的诱因。与网络有关的犯罪在青少年中的比例逐年上升。{针对上网成瘾问题的现行举措与成效分析}家长的态度与管教:大多数家长对孩子上网游戏采取有限控制的管理方式,但防范意识不够。一些家长面对已经上网成瘾的孩子,采取的方法多半无济于事。学校的帮助教育:中小学通过出勤和作业完成情况制约学生上网游戏,但缺乏有效的救助措施。高校则在学生因上网成瘾导致学业成绩出现危机时,才提出批评教育,效果不理想。社会的救助作用:社会各界近年来一直在探索防范和救助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的措施,形成了一股积极力量。然而,单凭一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需要更多人共同开展类似工作。政府的防范措施:政府采取了多项措施,如颁发《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发布《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开发标准》等。然而,当前青少年沉迷网游的问题还相当严重,主要原因在于有关管理部门执行不力。{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的防范与救助}强化重在防范、防救并举的基本理念:强调以防为主,将防范理念落实到家长和老师的实际行动上。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重视研究开发救助网游成瘾青少年的方法和途径。构建齐抓共管、协同互动的防范体系:政府应改变以往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建立督查问责制度和评估奖惩机制。实行游戏内容审查制度和游戏软件分级制度。实行与身份证进行捆绑的游戏账号实名制,限制玩家游戏时间。鼓励游戏开发商开发绿色网游。学校和家庭应明确限定孩子每天玩网络游戏的时间,加强沟通交流。社会媒体和其他相关方面应加大宣传力度,鼓励民众对网吧违规经营的监督举报。实施行为矫正加生涯导航的救助对策:对上网成瘾的青少年进行行为矫正,包括记录上网次数和时间、开发有针对性的行为干预策略等。进行生涯导航教育,帮助青少年树立职业志向和目标,培养崇高的职业理想和对家庭、社会、国家的责任感。